?墨子归,字远山,自号寒文斋主。自幼熟读经史遍阅子集,十几岁就博得神童的名号。年轻之时的墨子归也曾满腔抱负,也想着金榜题名高中魁首,奈何时运不济,考了几十年却始终名落孙山,到了四十多岁还是个老童生。
几十年的寒窗苦读让墨子归的成了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废物,除了满口之乎者也子曰诗云之外什么都做不了,日子也愈发的艰难。
现如今这世道,五大三粗的壮汉都很难吃到一口饱饭,何况墨子归这种落魄的文人?
满腹经论却一文不值,换不回一粒米一滴油,整日里给家中的黄脸婆骂做是“穷酸”“腐儒”却也不敢还口。
这么多年以来,早已经看透了朝廷的腐朽,再也没有当初了踌躇满志,也不再幻想着科举为官之事,只是守着贫寒的家境苦苦度日。
冬闲的时候还可以办个私塾,教授娃娃们读书认字,也能换回几捆干菜或者是三两升的黄米,勉强饿不死罢了。现如今这样的季节,只能在街边摆摊,帮人写些书信,三天也赚不回二斤醋钱。
城西铁器厂那边正在招募读书人,好像是要办什么识字班,不仅管饭每个月还给两斗糙米四十个大钱。墨子归昨天就听到了这个消息,也确确实实被那两斗凑米和四十个大钱的待遇给诱惑住了,却始终没有动身去铁器厂报名。
墨子归虽然穷困潦倒,却依旧抱着读书人的清高不肯放下身段。平日里办私塾,街坊邻居们都会客客气气的来请,并且尊称一句“墨夫子”。教授铁器厂的工匠们读书识字,也是传道授业之举,怎么能巴巴的自己跑上去门去,读书人的脸面还要不要了?
“屁,”家中那个黄脸婆的口水直接就喷到了墨子归的脸上,象往常一样把他骂了个狗血淋头:“读书人?读书人都是喝风的么?没有钱哪来的脸面?放着两斗糙米的营生不去做,赖在家里等着老娘养你不成?
“圣人云,君子不言利……”
“狗屁的圣人,你整天把圣人念叨来念叨去,也没有念叨出一文钱来。家里的米缸已经见底了,欠着的油盐钱也催了好几次了。你要是再不出去赚点钱回来,老娘就回娘家去,留着你这个老穷酸抱着空米缸念叨圣人吧。”
墨子归很清楚家中的窘迫境地,又给黄脸婆劈头盖脸的骂了小半个时辰之后,想着铁器厂开出的那两斗糙米和四十个大钱的待遇,犹豫了好半天。
读书人的脸面和圣人的教诲虽然重要,终究没有自家的日子更重要,不得不收起读书人那套“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灰溜溜的来到城西铁器厂。
来到铁器厂之后,墨子归就又有些后悔了。
铁器厂这边的饭食确实不错,那些个匠人们对他还算尊敬,一口一个“夫子”的叫着,着实让墨子归找到了一些读书人应有的尊严。只是那个东家李乙丑实在太跋扈了。
铁器厂拢共有三十多个墨子归这样的夫子,都是些穷困潦倒的读书人,李乙丑对他们还算比较客气,但是这位东家却一直都在干涉“识字班”的教学内容,这让墨子归很是不忿。
教授什么样的内容,用什么样的书籍,都有传承了千百年的惯例,无非就是《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之类的经典书本,也是这些夫子门用惯了的。
李乙丑却彻底摒弃了那些常见的课本,拿出另外一套《认字读本》,要所有的夫子严格按照他的《认字读本》教学。
吃的是东家的饭拿的是东家的钱,就应该按照东家的要求去教书,这本是最天经地义的事情。但东家的这套《认字读本》实在是太……太不像话了。
虽说只是最简单的读本,只要让匠人学生们认字就可以了,但这个读本当中根本就看不到圣贤教导了几千年的“仁”“义”“节”“礼”,更没有“君”“臣”“尊”“卑”这些最基本的内容。通篇都是“中华”“民族”之类的言语。
虽说不指望这些将人们做出花团锦簇的文章,只要能读书认字就可以了,但墨子归墨老夫子还是认为这样的读本不合适。
作为一个夫子,自然要把圣贤的微言大义传授给学生,但这样的读本连至圣贤师孔圣人的名号和格言都没有提过,书中的内容更是和儒家经典格格不入,这样的课程怎么教?
为了这个时候,墨子归数次和东家李乙丑交涉:
“东家,现如今匠人们已经识得百十个字了,有些本就能认识一些字,有些心眼灵活根基好的匠人的甚至可以看得懂书信,对于这些人,或许应该用些《诗经》或者是《国风》中的句子作为教学内容……”
“墨夫子,你教授的学生不过是些靠手艺吃饭的匠人,又不是要去考秀才,学习那些做什么?”
“就算匠人们不做治国平天下的大事,修身齐家总是要的,子曰……”
一听到墨老夫子又是子曰又是诗云的拽文,李乙丑的脑袋就犯懵,奈何根本说不过饱读诗书的墨子归墨夫子,只能用略带粗暴的语气说道:“我的这个《认字读本》也颇有奥义,只需照本宣科的教书就是了。”
这样的读本分明就是某些不学无术之人临时编撰出来的,怎能和圣人的教诲相提并论?虽然墨夫子很不以为然,却又不敢和这个跋扈的东家继续理论,唯恐惹恼了他连那两斗糙米和四十个大钱都拿不到,所以只能“忍气吞声”的按照李乙丑的安排去教书。
公允的说,现在使用的这个《认字读本》也并非全无是处,至少其中的一部分内容暗暗契合儒家思想。比如说华夷之辩,这个读本就已经隐隐的提到了……
这些日子以来,随着匠人们的摸索,逐渐形成一套比较熟练的制作技巧,钢弩的制作速度大为提升,到月底的时候已经产出了一百多张正品。
可惜的是,弓弩之类的武器和刀枪不同,不是说制造出来就可以用的,还得仔细校对慢慢调制,这也是一项非常吃工夫的工作。
这种强弩是城西铁器厂最大的秘密,自然不能为外人所知晓,所以一直都是有些用弓经验的张三哥在从事校弩的事情。
反复试射,在一次次的击发中调整弩上的竖直标尺,有时候摆弄一天也不见得能校好一张钢弩。好在这是一个熟能生巧的工作,并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含量,只要摸索的多了,总会找到一些实用的小窍门。
“乙丑兄弟,”张三哥把第一张校对准确的钢弩递给李乙丑:“你来试试手。”
折叠式钢弩的体积看起来很小,左右的弩臂完全张开之后却有三尺六寸,拉出后面的弩托之后,长度达到三尺二寸,拎在手中沉甸甸的。
和沉重硕大的弩机相比,采用的弩箭就显得“袖珍”了很多,只有尺半的长度实在是有些太短了。
端着钢弩瞄了瞄远处的木板标靶,轻轻一扣机括,控制弩弦的两个钢片猛的一收,轻微的“嗡”声顿时响起……
快速转动引弦转轮,随着弩弦的再次张开,弩匣中的“箭矢”被推到了槽中。
这种精巧的钢弩射程并不算远,比常见的小梢张弓要强一些,却不如大角弓。却胜在操作便捷射速极快。
一口气射光槽中的五支“箭矢”,赶紧兴冲冲的跑到标靶面前查看效果。
蒙着芦席的木质标靶直接被洞穿出五个透明的窟窿,射出去的“弩箭”击穿标靶之后,余势还没有散尽,又把后面的砖墙击出几个小坑。
虽说早就知道这种钢弩的力量惊人,却没有想到居然大到这种程度,忍不住的惊呼道:“好大的力道。”
早已经对钢弩十分熟悉的张三哥故意压低了嗓音,小声对李乙丑说道:“在我调制校对钢弩之时,也被这强弩的力量给吓到了。为了测试这玩意的穿透力,一再增加标靶的厚度。若是把弩弦完全张开,这么厚的木板可以射穿三层。后来我在木板前蒙上了一曾铁皮,依旧可以轻易洞穿。咱们要发财了呀……”
张三哥虽然没有明说,但李乙丑却明白了他的意思。
钢弩的威力如此强大,大明朝最精良的铁甲在钢弩面前和纸糊的差不多。钢弩使用的“箭矢”应该算是透甲锥,拥有可怕的穿透力。因为这种透甲锥的钢性非常好,可以在不需要打磨的情况反复使用多次,无形中就把成本降下来了。
钢弩的射程虽然不值得称道,但是射速却极其恐怖,同样的时间之内,普通的长弓最多能射出两箭,钢弩却可以击发五次。要是拿出去卖的话,必然可以卖出一个高到天上去价格。
除了强大的威力之外,这种钢弩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总体价格便宜。
弓弩类的武器虽然价格高昂,但真正花钱的从来就不是武器本身,而是使用武器的士卒。
普通的弓箭手,至少也需要三两年的训练,才能达到在屈十个手指的时间内射出三箭的及格水准。因为长期用力的缘故,绝大多数优秀的弓箭手的身体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身体变形。至于那些被弓弦切下手指的新兵,那就更多了。
这种钢弩最大的好处就是方便,对操控着几乎没有任何要求。只要能把钢弩端起来,根本无需大力拉弦。只要稍加训练,哪怕是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幼妇孺,只要轻轻扣下手指就会成为追魂夺命的可怕射手。
“嗯,有了此种钢弩,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起一支可堪一战的强兵,”军队的战斗力并非全部取决于武器的优劣,但是钢弩确实可以极大缩短弓箭手的训练时间,所以肯定可以卖出一个非常好的价格。
“乙丑兄弟,你来给钢弩命名吧。一定要取个威风霸气的名字。”
在李乙丑原本的设想当中,这种钢弩就应该叫做“苏氏弩”。无论的设计图纸还是最关键的零部件,都是苏子朋给的,用他的姓氏来命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就叫苏……”话已经说出了一半,忽然想起灶君大神“不要张扬”的嘱咐,赶紧改口说道:“此弩力量浑厚世势若雷霆,还是叫雷神弩吧。”
如此犀利的武器,李乙丑本人是不可能制作出来的,作为城西铁器厂最原始的创办人之一,张三哥早就想到这种神乎其神的武器和那个传授给李乙丑法宝的神仙有关。李乙丑刚才那句没有说完的话语更加印证了这一点。
“那就叫雷神弩。”张三哥掂量着沉甸甸的火神弩,满是向往的说道:“眼下乙丑兄弟你也是个五品的武官了,应该找个门路把雷神弩卖出去,必然能卖出天价来,咱们又要发财了……”
张三哥的想法和李乙丑不谋而合:费了这么大的力气才弄出了火神弩,当然要趁机大赚一笔。铁器厂偷偷摸摸的生产这种东西,不就是为了赚钱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