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惠读书>同人>世界待我很温柔> 第三十三章 虚假的朋友圈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三章 虚假的朋友圈

有人说朋友圈让大家有机会找回所有熟人,可以更加分享自己的生活状态,起初确实如此。

大家热衷于把生活分享到朋友圈。大到结婚生子,小到喝了一杯新口味的奶茶,还有那些失眠夜里的种种伤春悲秋。

当初的朋友圈能有这片“祥和”的景象也只不过是基于好友人数不多的情况下才能交情真实。

但久而久之,朋友圈上线三天可见、近一个月可见、半年可见甚至一条横线等功能的时候,我们也开始思考:

是否关于生活的每一条动态都适合给所有人看?

在起初时,“屏蔽”这个功能只是一团燃不起的小火苗,那时的屏蔽需要偷偷摸摸,感觉只要被发现就会很尴尬,还可能会受到对方的指责也说不定,甚至还会有可能成为旁人饭后的谈资。

可是,慢慢的,当思考并且翻看那些只存在在通讯里的人的时候,有时会试着发了一个表情,但回复的却只是一个红色感叹号!

好吧!于是,我也点开了右上方三个黑色的小圆点……

曾经,也许我们喜欢把工作上受的委屈发泄到朋友圈,也喜欢用灵巧的表情包替代说话。但如今,我们在朋友圈中变得小心翼翼,生怕因说错一句话而被“特殊关怀”。

生活中,我是一个不常发朋友圈的人,因为每每发生活动态时,都会觉得自己有些许的“矫情”。所以从开通微信至大学之前,仅仅只有几条动态罢了。

但大学后,因离家甚远,父母不放心,想了解我在异地的生活状态,所以我的朋友圈就成了他们唯一的渠道。

先开始,我会有什么说什么,但后来发现,我的难过和郁闷发出去后,都会接到亲人的电话和询问信息。

我顶多是心里哭泣,但母亲是实实在在的会哭,甚至不常言语沟通的父亲都会唠唠叨叨的叮嘱我各种生活琐碎......

那时,我才发现,为何绝大多数的陌生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报喜不报忧。

我见过明明在楼道中哭的很是伤心绝望的女孩却在接起电话的瞬间笑容满面且一脸轻松惬意的说:“放心吧,我过的很好......”

这种情况,在宿舍楼中很是多见,女孩子嘛,遇到委屈难过总是会哭,只不过是方式不同而已。

有的比较隐忍,会在一个角落中蜷缩自己默默流泪;有的比较豪放,会在宿舍中放声嚎哭;有的比较疯癫,会在酒精的麻痹下向在乎的人诉说哭泣......

我有时看着这样的她们也会想:原来那个时候的自己是这样的啊,真是像极了一个受了委屈需要寻求安慰的孩子。

可惜...我寻不到那个可以放心诉说的人...

但亲人也毕竟是亲人,虽然唠叨声有时很烦人,但饱含爱意。所以后来的我关于这些伤心难过的事情一字不提,我只会让她们看到也知道自己一个人过得很好。

朋友圈的这个屏蔽功能我觉得,真正的使用对象不该是亲人朋友熟悉的人。

而更多的应该是“陌生的好友”。加好友前我们不熟,甚至不认识。那么加了好友之后也没有必要把自己的生活全盘托出。

朋友圈是相比一个小社会,屏蔽对于每个人而言,只是因为圈子不对而已,无需多想……

朋友也本来就有远近亲疏之分,现实里的大家或许也只是点头之交。你不知我的私生活我也不了解你的内心世界,咱们互不干扰,也不感兴趣。

朋友圈不是微博不以吸引新粉丝为运营目标,我们也何必自作多情向不关心我的人展示自己?

陌生的好友,很难赢取信任,普通朋友和同事虽然三天两头见一次也或许偶尔也一起吃个饭,但说白了也只是表面熟络,事实上哪句话该说、哪句不该说,我们自己的背后都经过了权衡与考量。

家里老人常常教导我:话说三分,说太多让人多心。到了朋友圈也一样。很抱歉,我的性格使然,我的多面人生,只能对信任的人展示。

朋友圈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明白我们自己并不是圈子的中心。只有极少部分的人会对你的生活琐事感兴趣,但你却直播给了所有人。

我们发朋友圈大致都会有两种目的,一是自我表达,二是公共关注。前者投入程度高的人是自我取向,注重自己的私人情绪和生活片段。也不可否认,或许是想向亲人,喜欢的人等投放,想让他们更了解自己的生活动态。

后者投入程度高的人是人际取向,朋友圈以互动为原则,注重相互交流和点赞。

朋友圈嘛,三分真,七分假,真真假假又有谁可看得清楚?

总归对我而言,不认识的人没必要加,熟悉的陌生人会限制权限,我的动态凡是可以全部浏览的人都是我所信任的人。

但虚假还是虚假,因为真正的个人情绪有几个人是展现在朋友圈的动态中呢?

所以.....当难过的人在私下找你时,才是他\她真正脆弱的表现,而你,就是他\她心底最信任的人......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