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惠读书>历史>民国不求生> 第十一章 新方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一章 新方向

林公馆。

林淮唐还是住在林长民一家留下的那栋小洋楼里,没有搬去中央部委统一工作和生活的大院区。他习惯了轻车简从的生活,本身也对大院式的生活很不感冒,甚至对干部大院这种事物带有不小的反感。

从洋楼乘坐电车,两站距离就能到达林徽因现在上学的地方。所以林淮唐一般都是早晨三点多钟或者四点钟的时候醒来,先办理公务,到七八点钟时再去送林徽因上学,有时候公务繁忙,就会托秘书和警卫去送林徽因上学,接着就会乘车前往部委机关和其他中央同志一起办公,中午时也是在部委食堂解决吃饭的问题,这样一直工作到傍晚六点钟时,再回家买菜给林徽因做饭。

“新楼今后肯定得建。”

林淮唐和梁启超、谢葆璋两人一起坐在公馆前的小庭院里,他一边蹲在菜田前摘菜,一边和梁启超说:“不然部委难道几十年如一日都住四合院吗?但在旧城改建新楼,需要大规模拆迁,劳民伤财,与直接在旧城外有规划地建新楼相比,事倍功半啊。”

梁启超对北京城区改造的工程非常关心,他穿着长袍,不便蹲下跟林淮唐说话,但还是俯低下身子道:

“君汉以为怎么样呢?城外派的方案强调的就是经济帐、民生帐,强调少花钱、少动迁,毕竟住建部的专家们也都指出旧城改建新楼最起码要花掉百分之二十的经费作为拆迁费用。”

“北京事变打平了不少地方,方便一部分拆迁。”林淮唐从院子里的菜田抓起一把韭菜,“但拆迁费最少最少也要占到百分之十几。不管怎么说,现在中央各部委机关都是使用我们没收的前清公房做办公地,机关职工家属则围绕这些公房形成东一个大院西一个大院的格局,交通上极不方便,到处搞干部大院也很不讨喜,说白了,你干部大院势必影响到普通市民的生活,到时候人家恨屋及乌,影响一定会变坏。”

在城区内圈起一片片宛如古代禁苑宫殿一般的大院区,不仅会隔阂干部和普通群众之间的心理距离,恶化军民关系,而且成片禁止一般人通行的大院区,在将来也会严重影响到北京的交通状况,所以林淮唐自是十分反对“圈大院”式的部委办公用地。

谢葆璋的女儿谢婉莹,现在也被他带到了北京,跟林徽因上同一个学校。不过林淮唐选的学校不算特别好,只是谢婉莹跟林徽因本来就又是同乡又是青梅竹马的好朋友,所以他也乐见两个小女孩一起上学。

倒是梁启超千方百计把他儿子也安排进这所很普通的小学堂内,就让林淮唐有些不大高兴了。

谢葆璋现在担任海军次长,实际上权力远在海军部部长萨镇冰之上,可以说是红海军真正的实权一把手。过去红海军军舰数量很少,力量很弱,也没人觉得海军部有什么话语权,但自从反干涉战争结束以后,德国将他们的东亚舰队半送半卖给中国政府以后,红海军便鸟枪换炮,舰队规模骤然提升数倍,谢葆璋的工作也因此忙碌了不知道多少倍起来。

他跟林淮唐住的很近,谢家和福州林觉民家族也沾亲带故,谢葆璋在中央的话语权自然也是越来越强。他时不时就带着女儿谢婉莹一起到林宅串门,中间一有机会就会在林淮唐面前设法为红海军争取更多的资源。

不过也确实,红海军现在舰队的吨位暴增数倍,还拥有了两条战列舰和战巡以下最强的装甲巡洋舰,但红海军的人员却大多还是由前清时代的闽系海军军官组成,不管是技术人员的数量,还是海军军官和水兵们的受训练程度,都有些匹配不上红海军现在所拥有的一系列新锐军舰了。

所以谢葆璋每每找林淮唐、找中央争取资源的时候,谈的就都是扩大海兵学校规模的事情。

在谢葆璋的努力下,中央终于下令抽调福州船政学堂的设备和烟台海校的师资力量,在青岛合并组建为初、中、高三级的中华民国海军院校,即红海军海兵学校、红海军舰艇学院和红海军指挥学院。

“自从红军进京以来,从前年年底开始,到今年,主席,您知道北京的房租涨了多少了吗?”谢葆璋苦笑道,“短短一两年间,因为大量机关迁入北京,北京房租竟然翻了将近五倍,一般房屋的购置价格也都涨了两三倍的样子。”

大量部委机关临时安置在旧城里,然后在旧城同时拆旧房子建新的办公楼,进一步挤占旧城的居住空间,给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压,房租再涨,普通民众可就真的是苦不堪言了。

而且还得把被拆迁了的居民迁出去,并且给他们建新的住宅楼,铺新的水电,准备新的通勤电车或起码是铺设马路,一样还要花更多的时间,用更多的钱。

梁启超说:“城外派的方案,展拓旧城与西郊新市区之间地区建立新中心,并配合目前财政状况逐步建造……要在西郊建新城,就是在公主坟以东、月坛以西的适中地点,选出政府行政机关的用址,它的西面是行政人员住宅跟附属建筑,北京城东郊就留下来用于建设工业区。这样无论是工业、文教还是行政一方面能够与老城相呼应,可以彼此呼应,而且产业和住宅相互毗邻,就地解决就业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