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惠读书>历史>民国不求生> 第一百一十八章 国民武装部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一十八章 国民武装部

海丰有一首民谣这样唱: “咚呀咚,田仔骂田公;田仔做到死,田公吃白米”。农民们有得做,无得吃,贫瘠的海岸荒土上,注定将生长起一种摧毁所有旧世界的能量。

从广州到惠州,再从惠州到海丰,路上的景色不断变换,暮秋的东江水流还是奔腾不息,流淌至此划出弧形,在湛蓝的天空下来个漂亮的转身,婆娑的波光里跳荡着岁月的沧桑,也流动着血腥的余韵。

硝烟战尘尚未散尽,沿途的农夫们对省府来的一行人,永远抱着警惕、审慎、愤恨和危险的眼光。

没有人会忘记海丰的萧枳,人们还清楚地记着,就在不久前,萧先生抱着一大堆债券,毅然来到赤山乡戏台,在大庭广众面前,亲手烧毁债券,现场的人们振臂欢呼,群情激昂。

熊熊的火焰照亮了海陆丰,照亮了汕尾,照亮了农夫干涸的灵魂和枯竭的热血。

一大堆债券在焰火燃烧中变得灰飞烟灭,剩下的余烬,永远不会消灭,即便在省军占领的期间,也被农会会员们各自保存下来,好像成为一种象征革命神圣性的器物,闪耀着不会被历史磨灭的光亮。

生命中有了理想,就有了动力,一个人的思想亦就有了灵魂,宋教仁坐在车上,被田埂上农夫如剑锋锐的目光刺痛,如芒在背的压力,让他又对先锋队政权的稳固性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

汪精卫也在车上,他注意到了乡间先锋队张贴悬挂的横幅,有“生做中国人的唯一责任是救国”,也有“中国的革命要依靠农民”等话语,愈发感慨:

“林淮唐的政策真是多,难怪朝日新闻称赞他是支那四千年特出的一位大革命家。”

车过汕尾,继续驶向汕头,宋教仁仰望蓝天上飘浮着朵朵白云,呼吸着海边不染硝烟的清新空气,胸膛忍不住起伏起来,好像他侧耳聆听,就能听到粤东百姓对同盟会的痛恨,好像他凝目远眺,就能看到潮汕国民对省府的厌弃。

“展堂啊,你明白吗?”宋教仁好像在质问着胡汉民,又好像是在自嘲,“同盟会已经丧失了粤东数百万人民那颗真诚的爱戴拥护之心。”

到汕头附近时,因为省城方面已经提前给林淮唐打过电报,所以有国民军的战士前来迎接,还有先锋队的干部举着“欢迎宋教仁先生”的横幅。

但宋教仁注意到,那些国民军士兵看到横幅上文字时,面容并不能称为喜悦和崇敬,毋宁说,那种表情分明是一种显而易见的嫌恶乃至于痛恨。

宋教仁明白,省潮之间刚发生这样巨大的冲突,自己又代表省府一方前来谈判,国民军基层战士对他抱有敌视心理,也非常正常。

但让宋教仁觉得好奇的,却是另外一件事情。

他问一旁前来迎接的国民军卫兵,说:“小兄弟,你们都是学兵吗?”

刚刚从海丰县农会自卫军民兵提升为国民军正规军战士的王熠,不屑地啧道:“老子……啧,我没上过学,学兵队那伙毛头小子在城里。”

宋教仁看这名小战士,自己分明唇上也无毛,居然就讥讽学兵队是毛头小子,倍觉好笑。

“小兄弟识字吗?我看你,好像看得懂横幅上的文字。”

“哈!先生呵,您还真是不懂,农会、县政府还有国民军,哪哪都有扫盲班,我当然认识字!别瞧不起我。”王熠扛起枪说,“农军倒是对文化水平没要求,但要进国民军,那还是要过了扫盲班考试才行呢!”

宋教仁和汪精卫两人相视而惊,这时代文盲率是那样高,连同盟会高层内部都有不少会党背景的元老,其实是文盲。

他们很难想象,一支军队里面,居然对基层官兵都有文化要求?

这太让人吃惊了。

王熠的指导员孙宁,是个长相非常秀气的年轻人。他穿着笔挺的立领军装,右边眉毛向上挑了挑,说话却并不客气:

“王熠,好好履行你的任务,不要乱说话!”

这位孙指导,接着走到宋教仁和汪精卫的面前,并没有敬军礼,只是主动伸出手和二人握了握手:

“我奉命来迎接省府代表团,两位便是宋教仁先生和汪精卫先生了吧?林总队长等你们很久啦,请跟我来,带你们去汕头官厅。”

孙宁站出来以后,这一群前来迎接省府使者的卫兵,军容气度就更显森严。他们均将枪支竖立起来,动作整齐划一的程度,比宋教仁在上海见到的上海学生北伐军敢死队还要严整。

但沪军的学兵敢死队,可都是高等学堂的在读学生,眼前这队国民军士兵,却差不多都是没读过书的普通人而已。

纪律性竟然还要更强!

真使人惊叹之余,又感到害怕。

汕头城的景象和广州恰好完全相反,海珠亭事变以后,广州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不仅商铺全部关门,街道上站满了戒严的士兵,而且物价暴涨,已经到严重影响民生的地步。

可是汕头呢?

宋教仁和汪精卫到汕头后,才发现这里的景象简直和前清太平时节时差不多一个样子,商贸繁荣,市面的商店照常做着买卖,码头上停泊满运货的船只,看起来多是贩货去厦门和福州卖的,也有从福建过来的商贾做生意。

进城以后继续观察,他们甚至觉得汕头目前的市面状况,比前清时还要好。

因为街道上几乎看不到赌博摊,店铺集中的几处巷市,也没有了鸦片馆的踪迹。汕头的帮派暴力冲突非常严重,可是现在街上并没有多少国民军岗哨士兵,却也看不到什么三点会和洪门党徒的行踪。

只有潮梅总工会的牌匾和横幅,让宋教仁、汪精卫困惑不解。

工会?

花了好一段时间,两人才慢慢理解了汕头的工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组织。

但是看着一大群泥腿子出身的工人,居然到处张贴什么“劳工神圣”、“同工同酬”、“争取劳动合同”的传单时,二人还是感到诧异又荒唐。

汕头街市上,只有两张红底黑字的通缉令,能够让宋教仁他们感觉一分非常时期的戒严氛围。

那两张通缉令,一张是对某会党头目的通缉状,另一张则是解释为什么要进行通缉。

通缉的理由,是因为此人在潮汕擅自募兵以后,焚掠抢劫了好几处村庄。按照通缉令上写的,这支民军已经被缴械,只有头目尚有一人逃亡在外,因此张贴通缉命令以做警示。

汪精卫注意到:“征兵司令处?国民武装部?这都是什么机构?绕开这些机构募兵,竟然就是违法之事,国民军的规章真是森严。”

征兵司令处是一个暂设的临时性机关,主要用于收整编遣各类志愿报名的参军人员和被俘虏的降兵。

国民武装部,则是先锋队政权中一个真正常设的兵役部门。

国民军的兵员,就是各地农会自卫军和工会纠察队向国民武装部推荐骨干民兵,国民武装部将其训练以后,整编入国民军的正规队伍里。

目前国民武装部是由喻培伦任部长,来自顾问团的黄慕松任训练处处长,但懋辛任政治处处长。

这是一种相当集权的征兵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军事时期的紧要性,其实农会往往没有经过国民武装部的机关流程,就直接把民兵补充到了正规军里。

还有像征兵司令处这种经常侵占国民武装部职权的临时性机构,现在来说,这几者之间是一种互相补充的关系,征兵制度的集权性质还并不特别强。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