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到报捷文书那天起,武皇不管是在前朝,还是后宫,整天都是乐呵呵的,朝臣也都紧着上恭贺的表彰,赞扬武皇的英明决断,所以才有今日这种大好的局面。
甚至,有眼力见儿的臣工还提出来,在太庙举行献俘大典,毕竟这是新朝的第一仗,而且俘虏了这么多王族,及迫降了漠北诸部的头人、族长,不利用一下,太可惜了。
对于这种炫耀武功的事,脾气古怪的武皇还是从谏如流的,特意颁布旨意,诏宗室、各国驻京的使者,参加大典,甚至连被软禁在房州的庐陵王都包括在内。
等前面传来,新平道所部已经集结与黄河北岸,正在有序渡河的时候,春官的礼官在孟津港死等了,一直到到四天之后,大军全部渡河完毕,才见到大总管-秦睿。
武皇对于此次献俘是十分的重视的,还特旨允许新平道及其他有功部队的将士中,遴选一批有精气神的,武皇要在献俘礼上亲自校阅,即是施恩给诸将士,也是炫耀军威。
......三日之后,太庙,随着御乐的响起,一支由秦睿亲自挑选的三千骑兵、三千陌刀兵,三千弓弩手、三千步兵,踏着整齐的步伐,喊着嘹亮的口号的从东至西,一路而过。
武皇站在御阶向诸将士挥手示意,军阵之中,随即响起:“陛下万岁、大周万胜,陛下万岁、周军威武”的口号,这一幕不仅令武皇激动万分,下面观礼的诸国使者的面色也很是不好看。
检阅完军队,紧接着是漠北诸族的族长、头人及所部官员,在他们这些人中,有的选择了迁徙、有的选择了内附,但不管他们的选择是什么,作为失败者,他们都得在太庙前走上一场。
紧随其后的是阿史那骨咄禄的王族和官员,他们举着部落的旗帜,来到御阶之下,拜俯与地,恳求仁慈、英睿的大周武皇,宽恕阿史那部的罪行,允许他们以最卑微奴隶的身份,侍奉皇帝陛下。
而他们行礼之后,秦睿带着契苾明、程齐之、翟锋三人的簇拥下,来到御阶上,行过大礼,沉声言道:“臣-新平道行军大总管-秦睿,奉陛下圣谕,出绥州向北,讨伐不臣-阿史那骨咄禄部。”
“狼居胥山之战,灭其部,虏其众,自此以后狼居胥山以南,尽归周矣!臣等今献阿史那骨咄禄之头颅、王印、大纛于阶下,请陛下查阅。”
秦睿这话说完,侧面的三将把手里捧着的东西举过头顶,恭请皇帝查阅。而武皇也是虚抚了下秦睿,二人一同看了此次北征最有价值的战利品。
“利见,这仗打的不错,有什么要想的尽管说,朕,无有不准!”
一般的臣子,在这个时候,一定会绞尽脑汁的拍马屁,说什么此一战,上赖皇帝的龙威,下靠将士用命,云云。反正就是歌功颂德,显示自己是个公忠体国的臣工。
这么回话是没错,也是定制,可了解武皇的秦睿也知道,这种套话恰恰是她老人家最讨厌的。尤其是领兵的大将,与那些舞文弄墨的臣工不同,要都无欲无求,那她还能睡得着觉么!
“既然陛下说了,那臣也就厚颜了。臣听三思兄说,东南属国为恭贺陛下登基,上供了一块天外陨石。”
“你小子,眼睛的确够毒,王孝杰、权善才他们可都惦记着。
罢了,你立了这么大功勋,朕这个当皇帝,做岳母的,怎么也的表示表示,就算是让人家说偏袒,也无所谓。”
说完了私话,显示了皇帝对大帅的看重后,武皇先是向百官、诸国使节阐述了大周出义兵是因为骨咄禄部的反复往常,是无奈之举。
其次,浪穹等二十五部来附,漠北诸部内附,都说明了大周仍然是仁义的天朝上国,不弱于贞观、永徽,对于来附者,一律加以重赏,礼待。
但对于那些敢于挑衅天朝的,无视朕这个皇帝的,阿史那骨咄禄部就是个最好的例子。当然了,朕体上天有好生之德,只诛元凶首恶,不罪其众,骨咄禄部所有王族,官员皆无罪而赦。
武皇这一大度的之举,不仅让骨咄禄部的人感激涕零,下面的百官、士卒也纷纷高呼万岁,武皇登基之后的第一站,以太庙献俘礼而结束。
祖有宗、宗有德,武、李的祖先的庇佑在上,有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百万雄师在下,从此以后,寰宇之内,还有谁敢拂逆朕意!
为了体现大周重武之风,褒奖有功将士,武皇特意在当众颁布旨意:仿太宗朝旧事,晋新平道行军大总管-秦睿为翼国公,上柱国,立十二勋戟于府门,彰显其功。
其余有功将士,将校一律按照双倍军功叙注军功,着夏官半个月内,拿出封赏明细上奏。
由候晋公,确实是难得的恩典,不过在现今这年月,并不稀奇。为什么呢?好多武氏子弟,在武皇称帝之前,连个子爵都不是,可仅仅是一夜之间,亲王、郡王的袍服就穿上了。还有,太平公主与薛绍那几个儿子,全都封了郡王。
秦睿不仅是天家的乘龙快婿,更是立下了显赫的战功,晋位公爵,总比那些人要光明正大的多吧,所以没什么人会提出异议。
献俘礼结束后,一群同僚把秦睿围了起来齐声恭贺,别管平时如何,现在的他可是如日中天,与这样的人相交,只会带来好处,谁又会不开眼呢!
而秦睿也是有心无力的应和着,眼睛则不断飘着外面,听说胖子可是回来,搞了半天都没见到人,这可有点奇怪!
“好了,好了,秦大将军授了公爵,那是跑不了摆酒的,诸位同僚到时候可是要来赴宴的。”
“本相还有军务要与大将军谈,诸公是不是给腾个地方!”
武三思适时的帮秦睿解了围,脸上那笑意,要多假有多假,是个人都能看出来,武相的脸上分明写着个“滚”字。
“贤弟,咱们借一步说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