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牛号的起飞并没有做什么隐瞒,所以自然被其他国家给看到了。
不过,对于蛮牛号的起飞他们并没有过多的关注,尽管这艘飞船的外星和其他飞船不太一样。
但是这几年兔子和零重力像下饺子一样一艘一艘的飞船下水,早就让这些人感到麻木。
他们最多也就以为是另外一种新型飞船下水而已,这些年来零重力的新型飞船早就不限于‘精卫号’一种。除了‘精卫号’这种科研飞船外,其他型号的飞船也有好几种。
再加上蛮牛号的样子实在不像是什么战斗舰船的样子,所以蛮牛号的首飞虽然也引起一番报道,但没过多久热度就下去了。
这也正是杨宇他们所希望看到了。
兔子和零重力一直做事的风格是,先做后说,在杨宇他们看来如果蛮牛号顺利从小行星带回来。
小行星的事情想隐瞒都隐瞒不了,到时候再公布也一样。
...
蓝星太空轨道上。
蛮牛号刚刚顺利突破大气层来到外太空。
由于蛮牛号是首飞,所以该有的一些检测工作还是要进行一番。
要不是这些年来飞船的建造技术早就成熟,再加上蛮牛号各方面数据和设计没有任何一点偏差。
上面根本不可能让第一次出航的蛮牛号这么快就出发,最起码也会先测试一段时间。
不过,好在蛮牛号满争气,不仅在地面检测数据和设计数据一致,就连起飞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参数都没有一点脱离预定数据范围。
这就代表,蛮牛号是一艘完全达标的飞船,可以确定量产。
当然,肯定会有人说这样未免太过草率。
但目前的检测手段早已不是以前的那种程度。
来自系统提供的大数据的分析系统检测数据的精确度早就超过人工。
像是现在的任何飞船、设备、等等,只要严格按照大数据分析系统的检测方案进行。
如果没有数据偏差,那么真实情况的偏差最多不会超过0.0001%的偏差比。
把大数据取代人工表现的淋漓尽致。
“核裂变能量稳定输出~”
“通讯信号正常~”
“主引擎工作正常..”
“辅助引擎工作正常...”
“重力系统正常...”
“逃生装置检测完成...正常”
“物资再次确认完全....”
...
“张军同志,蛮牛号出发前常规检测结束,是否出发.”蛮牛号舰桥内,副领队方祥严肃的说道。
“方祥,你也不用叫我什么同志,接下来我们大家都要要一起在这艘飞船上生活一个多月,你这么见外我会不好意思的。直接叫我张军或者老张就行。”军人出身的张军的说道。
“那好,我就不客气了,我也不喜欢这些客套。用你们军人的话来讲,我们接下来就是战友了,在这茫茫宇宙中,我们这20个可是要互相依靠的。哈哈”方祥看了周围的航天员大笑着说道。
其他航天员自然听到了,纷纷露出友善的笑容。
“那好,向地面汇报,蛮牛号,准备出发。”张军下令。
虽然气氛不错,张军虽然也想和大家聊聊,不过反正在路上那么多时间,到时候有的是时间了解。
“是!”众人应声答道。
接着负责通讯的船员接通地面。
“地面指挥中心,蛮牛号,一些准备就绪,请求出发。”
“地面指挥中心收到,准许出发,祝你们一路顺风。”通讯器里面传来杨宇的声音。
“蛮牛收到...”
“滴...”
“蛮牛号主引擎启动,转向引起启动,左舵30,上舵70,坐标方位49,目标小行星带,起航!”
随着张军一声令下,‘蛮牛号’拖运飞船尾部巨大的八发大型粒子喷射引擎全部启动,随后喷射出无数的蓝白色的粒子光流带着蛮牛号开始加速。
一瞬间产生的巨大推力,让飞船上的人都清晰的感受到。
‘蛮牛号’的速度越来越快,很快就脱离了蓝星轨道向着预定方位航线。
过程中一直持续加速。
当前引擎功率80%加速,当前速度10万公里每小时
“速度20万公里小时...”
“速度30万公里小时...”
.....
速度越来越快,飞船上的所有人感受到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是因为这时引擎功率太强,飞船又太小,强大的动力所参数的压力才会这么明显。
如果大型的飞船的话,配备的引擎和船体的搭配都会很合理,就算加速到光速在外太空都不会感受到那么明显。
随着速度越来越快,终于。
飞船传来一阵提示音。
“速度60万公里每小时,已达到预定速度,关闭主引擎,转向辅助引擎保持静默。”
“呼..这压力虽然比不上从蓝星地面起飞的压力,但也让人不好受啊!”一位年轻航天员小伙舒了一口气之后说道。
“你小子...汇报数据情况!”航天员刚想说话就被张军打断。
“是!”
“量子通讯连接正常...”
“卫生系统正常...”
“引擎自检正常...”
“重力环稳定..”
“核反应堆输出稳定....”
“恩,继续监测,蛮牛号飞行稳定,大家想必也都累了,老方,你安排一下,按照排班轮流派人在舰桥监测,其他人先去休息。”
飞船正常,张军也跟着舒了一口气,不过由于太空情况多变,虽然有飞船的雷达和系统检测,但不放心的他还是安排了人轮流在舰桥检测飞船数据。
这一次的任务距离实在是太远了,要知道小行星带可是在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
而蓝星到火星的最短距离,也就是和火星处于太阳系轨道的同一个正向方位的时候,有5500万公里。
最远有4亿公里,也就是蓝星和火星处于太阳系轨道的相反方位正对距离。
就算整个小行星带全面覆盖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从蓝星到最近的小行星带也有1亿多公里。
算上加速和减速的时间,一个来回要二十多天,而且进入小行星带后,就算是在外围找到合适的小行星,一切顺利的话整个任务行程所用的时间也要一个月出头。
而这过程中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所以,就算飞船的控制系统很全面,雷达探测系统也很强大。
但是,有些工作还是无法全部被机器取代的。
毕竟,飞船的系统又不是人工智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