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松正待再劝,祖茂从外面闯了进来,身后跟着一个骑士,风尘仆仆。
“将军,好消息,好消息。”
“什么好消息?”孙坚愣住了,和秦松对视了一眼,不约而同的抢了过去。祖茂让在一旁,身后的骑士上前行礼,然后从怀里掏出一只铜管,递给孙坚。孙坚接过,转手递给秦松,秦松迅速检查了一遍,点头道:“没错,是军谋处的印鉴。”
话音未落,孙坚已经抢过铜管,拔下封盖,取出里面的军报。他看了一遍,虽然极力矜持,笑意还是掩饰不住的绽放开来。他将军报塞给秦松,连声说道:“文表,你看看,你看看。”又背着手,在堂上来回走了两步,脚下生风,几乎要飞起来了。
秦松也看了一遍,却有些疑惑,叫过骑士。“荀衍没有参战吗?”
骑士躬身答道:“荀衍的大营虽然也在龙渊附近,但是他一直没有出营,只有麹义与将军对垒。”
秦松脸色一变,转身进了自己的屋子,取出上次收到的军报所用的铜管,回到骑士面前。“你见过这份军报吗?”
骑士接在手中,仔细看了看。“这的确是军谋处的铜管,但送这份军报的人半个月前就出营了,一直没回去复命。军谋见过他吗?”
秦松的脸颊抽了抽,向后退了两步,一屁股坐在台阶上,手掩着胸口,半天没说话。孙坚也看出了问题。送那份军报的人半个月前出营,但那份军报发出的日期却是七天前。他送的军报被人掉过包了。只不过调包的人手段高明,不仅用的军谋处的铜管,仿制了军谋处的印鉴,就连纸张、笔迹、行文语气都模仿得全无破绽。对方用了这么大的心思,自然在布一个大局,目标也不可能是别人,正是他们父子。
“好阴险的狗贼!”孙坚后怕不已,咬牙切齿。
韩当、祖茂虽然不知道具体情况,却也大致猜到了原因,也觉得后脖颈直冒凉气。
“军谋处传递消息的保密方法有漏洞,只能防一般人,防不住高手。”秦松好半天才缓过劲来。“我立刻传书祭酒,请郭祭酒想办法解决。这次是万幸,下一次未必有这么好的运气。”
孙坚连连点头赞同。他转头看了看韩当,忽然有了主意。“义公,伯符在龙渊一战而斩杀麹义,阎行立下大功,如今又率领骑兵赶到城外,突破匈奴人的阻截,将消息送到城中。义公,幽并凉皆以骑兵称雄天下,凉州骑兵大展雄风,你这幽州人是不是也该露一手了?”
韩当正中下怀,连连搓手。“将军,我也正有此意,只是不知道将军和军谋有何安排。”
“很简单,你率亲卫骑出城,助伯符一臂之力。虽然只有五六百骑,可是你对附近的地形熟悉,必能有所襄助。”
韩当连连点头,又问道:“那将军呢?”
孙坚咂咂嘴,叉着腰,夸张地一声长叹。“唉,伯符担心我老弱,不堪大用,要我安心守着浚仪。无奈,只好拜托义公了。”还没说完,就忍不住笑出声来。
秦松连忙说道:“将军,镇北将军可没这么说,他若不是相信将军及诸君的能力,怎么会将浚仪这么重要的要塞交给将军。若非浚仪固若金汤,袁绍此刻只怕已经在颍川了,将军也不能如此顺利的各个击破,斩杀麹义。”
孙坚放声大笑,骄傲溢于言表。
秦松随即写了一封军报,让韩当带给孙策。在军报里,他除了叙述了浚仪的现状之外,重点讲述了收到假军报的经过,并将那份假军报也一起带给孙策。
——
阎行率部赶到尉氏、开封附近,接连与封锁浚仪的胡骑交手。他非常清楚自己的使命,并不追求大量杀伤,而是依托浪荡渠,着重驱逐浚仪和长社、鄢陵之间的胡骑,保证信息的畅通。他甚至不追求杀伤,只要那些胡骑远遁,他绝不穷追,避免任何不必要的伤亡。
没有了胡骑干扰,满宠、徐盛迅速北上,他们用战船载着大量的粮食、军械,先后收复尉氏、开封两县,直抵浚仪城下。
许攸原本率部在浚仪城东南筑堰,结果中途而废,后来又奉命封锁浚仪,如今阎行等人杀到,袁绍放弃了诱捕孙坚的计划,他也没什么兴趣和阎行等人交战,稍微接触了一下就撤了,驻扎在浚仪北,每天派斥候看一下孙坚有没有出城,剩下的时间就在大营里喝酒。
韩当赶到新郑,见到了孙策。得知军报曾遭人掉包,孙策既后怕又后悔。防伪其实并不是一件多难的事,只是他一直将这些事全权托付给郭嘉等人,自己没在这方面用过心思,险些酿成大祸。
郭嘉反复对比那份假军报,啧啧称奇。如果不考虑时间差,即使是他,面对这份军报也看不出什么破绽,各种细节都考虑得非常周到,甚至连几个非常个人化的用笔习惯都模仿得非常到位。
“谁的手笔?”孙策也觉得不可思议。这真是一个人才。其实郭嘉设计的保密体系已经很完善了。无法拆解的铜管、特地的封泥,一般人很难取出里面的东西而不露破绽。
“不知道。”郭嘉摇摇头,有些说不出的兴奋。“我只能肯定一点,不是我那从叔的手笔。”
“你打算怎么办?”
“肯定要改进,这样的事不能再发生。”郭嘉轻叩案几,两眼发亮,久久未语。
“奉孝,我有一个想法,也许可用。”
郭嘉抬头看看孙策,咧嘴一笑。“将军有什么好办法,不妨直言。说起来,自从南顿传舍见识过将军的治国之道外,我一直很想见见在其他方面有什么奇计妙策。我听说将军与我相见之前可有不少惊世之作的,南阳军械、织机,都有将军建议之功。”
“什么惊世之作,只不过是一些思路罢了,真正完成惊世之作的是那些工匠。”孙策谦虚了几句,把用密码本转译军令的思路大致说了一下。具体的办法,他并不熟悉,但是不影响他把这个概念传达给郭嘉。
郭嘉听完,拍案叫好。“将军,这个办法好。如此一来,除非对方拥有我们的密码本,就算截获了我们的密令也无济于事,可以大大减少泄密的可能性。”他挠了挠头,又说:“只是这用作密码本的对译文本要好好选择,若以文章定,则各人记诵的文章不一,难保不出错。如果选用新印行的书籍,又未免太显眼,难逃有心人的眼睛。我们需要选一部没有太多不同文本,不会出现分歧,又不会太引人注意的书,这部书还要有一定的篇幅,这样才有从容选字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