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二章撤军
颍川接近洛阳,对封建统治威胁最大,因而激烈而残酷的战争首先在这里展开。.当年四月,波才义军击败来犯的朱和皇甫嵩,乘胜围皇甫嵩于长社。但波才“结草为营”,遂为皇甫嵩所乘。东汉官军深夜纵火,义军军营3《后汉纪》卷二四。
4《后汉书;皇甫嵩传》。
1《后汉书;灵帝纪》。
2《后汉书;皇甫嵩传》。
3《后汉书;皇甫嵩传》。
4《后汉书;灵帝纪》。
延烧,阵势为之混乱。皇甫嵩乘势进攻,骑都尉曹操的援军恰又赶到,皇甫嵩与曹操、朱合兵进攻,义军因之大败,几万人遭到血腥屠杀。接着,波才义军余部于阳翟,彭脱义军在西华,又遭到镇压而告失败。之后,皇甫嵩军调赴东线,在仓亭击败卜己领导的义军,卜己被皇甫嵩护军司马傅燮俘杀。朱一军则继续南下进攻南阳一带义军1。
南阳义军张曼成起兵,称“神上使”,有众数万,攻杀太守褚贡之后,在宛下屯驻了一百多天,军事上没有新的进展,而在?都市小说六月里被新任南阳太守秦颉击败,张曼成牺牲。义军继推赵弘为帅,“众浸盛,遂十余万,据宛城”。从六月至八月,义军粉碎了官军多次进攻,坚守住了宛城,几乎迫使东汉政府撤掉朱。赵弘在战斗中牺牲后,义军又推韩忠为领袖,继续坚守宛城,抵抗朱。“兵少不敌,乃张围结垒,起土山以临城内,因鸣鼓攻其西南。”义军全力奋战,官军“连战不克”,遂用计故意解围,引诱韩忠出战,使义军中计失败,韩忠被杀。义军再推孙夏为首领,在宛城进行了反复的冲杀。十一月,宛城陷落,孙夏率义军转移到西鄂精山,才被朱镇压下去2。
斗争的中心转移到河北地区。河北义军在张角亲自领导下攻占广宗(今河北威县东)、下曲阳(河北晋县西)诸城邑。但在三月以后即遭受到北中郎将卢植率领的东汉官军的压力。张角、张宝分别率义军固守广宗,下曲阳。卢植“筑围凿堑,造作云梯”1,未能攻下广宗。代替卢植的东中郎将董卓,围攻了两三个月,广宗依然屹立。八月底,东汉政府调皇甫嵩代替董卓,投入广宗战场。卢、董二人,“并无功而还”。这时张角病死,角弟张梁统帅广宗义军。义军勇猛善战,“梁众精勇,嵩不能克”,皇甫嵩不得不“闭营休士,以观其变”2,窥测方向,以求一逞。由于义军一时疏忽,皇甫嵩“乃潜夜勒兵”,趁拂晓时进扑义军阵地。义军仓促接战;张梁阵前牺牲,英勇战死者三万多人,不甘屈服而投河牺牲的五万多人。同年十一月,皇甫嵩与钜鹿太守郭典攻破下曲阳,张宝等十多万义军被杀害。各地区起义人民都遭到东汉统治者的残酷镇压。连张角的尸体,也遭受到“剖棺戮尸,传首京师”的毁坏3。
各地人民继续坚持的反抗斗争黄巾主力虽仅几个月便被镇压下去,但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并未能扑灭,许多地区的黄巾军依旧坚持斗争。散见于各种史籍的起义武装,以首领姓名、绰号或地名为号者就有一百多支(股),他们是:冀州黑山军:这批义军由黑山、黄龙、左校、郭大贤、于氐根、青牛角、张白骑、刘石、左髭丈八、平汉大计、司隶掾城、雷公、浮云、飞燕、白雀、杨凤、于毒、五鹿、李大目、白绕、眭固、苦蝤等组成。这批义军“并起山谷间,不可胜数”。他们朴素的称呼多是由起义首领的某些特征而得名,“其大声者称雷公,骑白马者为张白骑,轻便者言飞燕,多髭者号于氐根,大眼1《后汉书;皇甫嵩传》。
2《后汉书;朱传》。
1《后汉书;卢植传》。
2《后汉书;皇甫嵩传》。
3《后汉书;皇甫嵩传》。
者为大目。”1这批义军“大者二三万,少者六七千”。其首领“善得士卒心”,活动在中山、常山、赵郡、上党、河内等郡之间,互相联络呼应,“众至百万”,“朝廷不能讨”2。此外,尚有少数民族起义军,四营屠各、雁门乌桓等。初平四年(公元193年)三月,袁绍进攻黑山军,“与张燕及四营屠各、雁门乌桓战于常山。燕精兵数万,骑数千匹,连战十余日,燕兵死伤虽多,绍军亦疲,遂各退。”3黑山军多次挫败官军的猖狂进攻,坚持了抗击袁绍割据势力的斗争。
西河白波军:中平五年(公元188年)二月,黄巾余党郭太等复起于西河白波谷,转攻太原,遂破河东,有众十余万。活动于太原、河东诸郡,抗击董卓的军队。当时内迁于汾河流域的南匈奴於夫罗,将其部众与白波车联合,攻破太原、河内等郡4。对洛阳城形成严重威胁。
青徐黄巾军:“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冬十月,青徐黄巾复起,寇郡县。”5他们在击败北海相孔融后,又把青州刺史焦和打得狼狈逃窜。“初平三年(公元192年),青州黄巾众百万入兖州,杀任城相郑遂,转入东平。兖州刺史刘岱欲击之,..遂与战,果为所杀。”1黄巾军镇压了兖州刺史刘岱后,部众发展到百万人,成为东方最强的一支起义军。同年四月,在曹操残酷镇压下失败。
益州黄巾军: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六月,益州黄巾马相,“合聚疲役之民数千人,先杀绵竹令,进攻雒县,杀刺史郗俭,又击蜀郡、犍为,旬月之间,破坏三郡。马相自称天子,众至十余万人,遣兵破巴郡,杀郡守赵部”2。马相义军一度控制了益州大部分地区。在黄巾军胜利形势影响下,板楯蛮也起兵反抗东汉统治。史称:“至中平五年,巴郡黄巾‘贼’起,板楯蛮夷因此复叛,寇掠城邑。”3汉中起义军:汉末,五斗米道以符咒治病为传道手段,张鲁在汉中建立政教合一的农民政权。五斗米道的创始者是沛人张陵,从受道或医病者皆五斗米,遂被称为五斗米道。张陵死,传子张衡,衡死传子张鲁。五斗米道认为人患疾病是由于不肯相互扶助,才遭到天的责罚,患染疾疫的人,在接受符咒治疗同时,要在静室思过,表示服罪,道徒入道时交纳五斗米,似乎就是作为相互扶助之用的共同财产。五斗米道的组织严密:初入道者称“鬼卒”,首领称“祭酒’,祭酒各领部众,众多者名曰“治头大祭酒”。“诸祭酒皆作义舍,如今之亭传,又置义米肉悬于义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过多,鬼道辄病之。犯法者三原,然后乃行刑。不置长吏,皆以祭酒为治,民夷便乐之,雄据巴汉垂三十年。”4这套治理地方的作法,受到各族人民的欢迎。这1《后汉书;朱传》。
2《后汉书;朱传》。
3《后汉书;袁绍传》上。
4《后汉书;董卓传》、《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引《魏书》。
5《后汉书;灵帝纪》。
1《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2《后汉书;刘焉传》。
3《后汉书;南蛮传》。
4《三国志;魏志;张鲁传》。
支起义军还包括张普、萌生、赵广、王盛、黄长、杨奉1、杜濩、朴胡、袁约、阎圃2等股。
其他散布于各地的起义军还有:长沙区星、周朝、苏马、郭石等,“区星自称将军,众万余人,攻围城邑”;“周朝、郭石亦帅徒众起于零、桂,与星相应”3。江夏赵慈,“杀南阳太守秦颉,攻没六县”4。兖州炅母、郭祖、公孙犊、李条等5,徐州阙宣,淮南管承、从钱、王营等6。庐江陈策,东郡王度7,江夏周直、吴霸8、吴桓9,豫章彭材、李玉、王海10,庐江雷绪,太原商榷,南山刘雄,南海王金等支。
东汉各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一直持续到它最后灭亡。公元二二○年,桂阳王金“合众于南海界上”领导起义,不久被孙权部将、交州刺史吕岱镇压(11)。这一年曹丕废汉建魏,东汉名实俱亡。
东汉后期人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达数十年之久,这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是罕见的。人民起义活动几乎遍及全国,前期黄巾活动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及淮河流域,各地人民的持续反抗,不但活动于这些地区,还广泛活动于前期黄巾力量未及的许多地区。它北起幽州,南到南海,东到大海,西到益州,起义的烽火,燃遍了当时的整个中国。
黄巾大起义的历史作用和意义从张角领导发动的黄巾大起义到后期持续三十多年的各地人民的反抗斗争,取得了重大的斗争成果,起到了应起的历史作用。
首先沉重打击了东汉皇朝的反动统治,打乱了地主阶级封建统治秩序。
黄巾大起义一爆发,立即以雷霆万钧之势,打击官府,镇压官吏。“所在焚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1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自叙》中回忆他幼时的遭遇说:“会黄巾盛于海岱,山寇暴于并、冀,乘胜转攻,席卷而南,乡邑望烟而奔,城郭睹尘而溃。”2从东汉皇朝的政治中心城郭,到地主阶级田庄所在的乡邑,都受到起义军的冲击。不但地方官县令、长,就是地方大吏、州刺史和郡守,也无不受到制裁。“自黄巾之后,盗贼群起,杀刺史、二千石,往往而是。”3被农民军杀掉的地方长吏有兖州刺史刘岱、益州刺史郗俭、任城相郑遂、济北相鲍信、魏郡太守栗攀等人。在起义农民1《隶牍;米巫祭酒张普题字》。
2《华阳国志;汉中志》、《后汉书;刘焉传》。
3《三国志;吴志;孙坚传》、《朱治传》。
4《后汉书;羊续传》。
5《三国志:魏志;吕虔传》。
6《三国志;魏志;何夔传》。
7《三国志;魏志;刘晔传》、《程昱传》。
8《三国志;魏志;李通传》。
9《三国志;吴志;孙峻传》注引《吴书》。
10《三国志;吴志;吴主传》。(11)《三国志;吴志;吕岱传》。吴书》。1《后汉书;皇甫嵩传》。
2《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注引《典论》。
3《后汉纪》卷二五。
“屠裂城邑”的军威震慑下,有的州刺史不敢与农民军交战,他们“望寇奔走,未尝接风尘,交旗鼓”4。以致造成有的州无长官,同朝廷失去联系。“州今无主,而王命断绝”5。那些过去作威作福的诸王,在义军打击下望风逃窜,或被义军逮捕、镇压。安平王刘续“为所劫质,囚于广宗”。下邳王刘意“遭黄巾、弃国走”1。淮阳王刘暠“遭黄巾贼,弃国走”2。甘陵王刘忠在农民起义的洪流中“为国人所执,既而释之。..(忠)嗣子为黄巾所害”3。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大起义已至尾声,义军还镇压了济南王刘暠4。汉末建安初,诸王国的整个情况是:“是时诸国无复租禄,而数见虏夺,并日而食,转死沟壑者甚众。”5。封建统治秩序完全被起义人民打乱,东汉皇朝名存实亡,最后完全崩溃。
其次,横扫世家大族,摧毁了不少地主田庄,封建土地占有关系得到某些调整。大起义中,世家豪族受到义军沉重打击,不少地主田庄被摧毁,许多大地主举宗远逃。徐州黄巾攻破北海,有名的经学家“(郑)玄与门人到不其山避难。..而寇盗充斥,西道不通”;于是他们“周旋青、徐、兖、豫之郊,东下寿春,南望江湖”6。汝南人许靖逃亡得更远,他同亲友“浮涉沧海,南至交州,经历东瓯、闽越之国,行经万里,不见汉地”7。其他如逃到辽东的有乐安国渊、管宁、邴原、王烈,逃到交州的有陈郡袁徽、沛郡薛综,逃到江南的有北海王裒、临淮鲁肃、陈留濮阳兴、义阳韩嵩、平原刘暠等,逃到荆州的有河内司马芝、颍川杜袭、赵俨、河东裴潜、琅邪诸葛亮等。这些被迫离开自己田庄的豪强地主,不可能带走他们的土地,就是那些僮奴、佃客、部曲,他们也只能带走一部分,相当一部分人是得到了解放,就像曹休家族那样。曹休本传载,“天下乱,宗族各散去乡里。休年十余岁,丧父,独与一客担丧假葬,携将老母,渡江至吴。”1由于大起义扫**豪强地主势力,北方出现了大量无主荒地。正如《司马朗传》所记:“今承大乱之后,民人分散,土业无主,皆为公田。”2这就极大地缓和了东汉以来土地的恶性兼并,使封建土地占有关系有了某些调整。
黄巾军起义与先前两次农民起义相比,有显明的特点和进步。它提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为实现这个口号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殊死的搏斗。秦末农民起义的发难者陈胜曾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迈壮语,西汉末年的农民起义提出过“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的要求,然而都没有像黄巾军这样,把农民的阶级仇恨一开始就引导到推翻反动腐朽的东汉皇朝,建立农民自己的政权这个根本问题上来。同时,黄巾军第一次把农民4《三国志;魏志;臧**》注引《九州春秋》。
5《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引《世语》。
1《后汉书;乐成靖王党列传》、《下邳惠王衍传》。
2《后汉书;淮阳顷王羡传》。
3《后汉书;清河孝王庆传》。
4《后汉书;献帝纪》。
5《后汉书;陈敬王羡传》。
6《三国志;魏志;崔琰传》。
7《三国志;蜀志;许靖传》。
1《三国志;魏志;曹休传》。
2《三国志;魏志;司马朗传》。
斗争与宗教活动巧妙地相结合,利用宗教形式把分散的农民发动和组织起来,形成有准备、有组织的全国规模的大起义,这也是前两次大起义所不能比拟的。这表明农民起义领袖的领导水平和斗争艺术,在实践中有了很大的提高。秦末和西汉末年的农民战争,都是在死亡威胁下揭竿而起的,虽然一呼百应,但事先并没有组织准备。黄巾起义则不同,它事先通过太平道积聚力量,组织起义队伍,然后部署兵力发动进攻。他们不仅有比较严密的组织,统一的行动口号,而且有统一的行动时间,因而能够做到一声令下,数十万人同日而起。这在我国古代农民战争史上是个罕见的创造,它为以后农民斗争提供了新的经验。张角和他领导的黄巾军英雄们以他们那种不畏**、顽强战斗、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在我国历史上写下了一曲农民革命的正气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