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阶哈哈大笑,拍拍他肩膀道:“不会让你在旁边看,届时四路大军齐发,我们川军也是其中之一。”
这时,军队已简单休整完毕,正等余阶的下一步命令,余阶看了看天色,淡淡笑道:“传我的命令,从此时开始,全军百天睡觉晚上行军,现在就地扎营。”
※※※
潼关,战火已经燃了一个月,每天唐军的炮火狂轰滥炸,将潼关轰得千创百孔,渐渐地,蒙军已经适应了敌军的只轰不攻,偶然也可以从城垛上探头向下观战,望着敌军肆无忌惮地轰炸,火爆的蒙军个个恨得咬牙切齿,只盼大帅一声令下,便可以冲出城去,将那些铁管子砸得稀烂,但无论蒙军将领怎样请愿,史天泽只是一句话:擅自出城者,斩!
虽是下了死令,但史天泽却是忧心忡忡,他已经渐渐看出了敌军的企图,越来越明显,已经一个月了,敌军还从来没有组织过一次象样的进攻,难道他们真指望用火炮将潼关轰塌吗?不可能,再过一个月也无济于事,更不可能这样无限期的消耗下去,二十万大军的物资消耗,就算山东再富,也承受不起,何况他们还要取齐国。这样,也只能有一个解释,敌人在佯攻潼关,真实目的就是自己最初所担忧的那样,从四川进攻。
史天泽躺在床上,狠狠地捶着自己的腿,他心急如焚,十天来已经送了二十份快报给汉中,要撒吉思不花务必注意,对手余阶最喜用奇兵,必须所有的路口都布防,他最担心的就是撒吉思不花撤掉自己驻防在饶风岭的一千军队,那里现在虽无路可走,但正是有这样的想法,才最容易被余阶所趁,可到现在,汉中一个消息也没有。
“不行!我要亲自去汉中。”
史天泽刚刚下定决心,突然,外间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名军士几乎是连滚带爬跑进来。
“将军!大事不好,敌人突然从子午谷杀出,京兆无防,已经丢了!”
第十二章 擦枪走火(一)
‘轰!’地一声,史天泽眼前一黑,几欲晕倒,他千惊万怕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余阶终于还是出奇兵,走子午道,取了京兆,完了!关中完了。
一颗炮弹在他的院子的猛烈爆炸,激起的泥土冲进窗户,砸翻了茶碗桌椅,亲兵们一阵手忙脚乱,史天泽此时却异常平静。
“你们都出去!让我静一静。”
亲兵担忧地退下,又怕他想不开,将他的佩剑也顺带拿走,史天泽惨笑一声,从枕头下摸出一个小纸袋,撕开,里面是蓝汪汪的粉末,他长长的哀叹一声:“大汗,臣辜负你了!”
言罢,猛地一口将纸袋全部吞下,片刻之后,口眼汩汩地冒出血来,手脚慢慢冰凉,可叹一代名将之花终于就此凋谢。
京兆失守,主将史天泽自杀,五万蒙军不战而溃,整个关中平原上到处是蒙古残军,烧杀劫掠,再无任何顾忌,冷千铎大军趁机大举进攻,只一天便拿下潼关,二十万唐军浩浩荡荡杀入关中,在南线,撒吉思不花闻潼关兵败,遂弃汉中西逃,却在凤翔却被追来的晁雄和埋伏的余阶军夹击,蒙军无心应战,一击即溃,撒吉思不花死于乱军之中,最后五万留守关中的蒙古军,生还者不足千人,自此关中顺利拿下。
李思业得报关中大捷,命完颜阿虎守京兆,全军再西进,冷千铎遂一鼓作气,亲率十万军横扫陇西,拿下临兆府,屯十五万大军于平凉,与此同时,李思业调中都留守梁秀军西进太原府,命汾州团练使王恩茂进驻延安府,形成南中北三路对中兴府的夹攻之势。
为彻底消灭忽必烈军,李思业又派盐铁监少令萧百越为正使,出使大翰耳朵,与阿不里哥相约夹攻忽必烈,事后双方以旺古部一线为界,各自相安,为配合阿不里哥作战,李思业又命辽东总督耶律信率十万辽东骑兵西征,由赵邦永任辽阳安抚使,代理辽东军政。
就在李思业调兵遣将,准备一举歼灭忽必烈时,突然传来消息,齐国泉州发生了异变,琉求军与齐军擦枪走火。
孤帆点点,一望无垠的海面上波浪轻涌,在泉州外海,数百艘北来的货船正准备进内海,这是由五个山东大商号组成的商船队,他们从山东莱州开来,先在小流求群岛做了中转补给,到泉州外海后,护送的兵船便和他们分手,掉头去了琉求。最前面的一艘商船是一艘约五千料的福船,船首标识,是一个龙飞凤舞的王字,巨大的白帆吱吱嘎嘎转动,桅杆上的了望手突然大声叫喊:“东主,有船向我们靠近。”他又凝望片刻,追加大喊道:“是军队的稽查船!”
这艘船的东主便是卖日本刀的王泉和张三思,数年来,他们和山东经济一起腾飞,和所有的商家一样,自身也一天天壮大起来,由日本刀起家,所贩卖的日本刀已装备了振威军的所有骑兵部队,只是日本对制刀技术控制极为严格,他们至今也未能学到制刀技术,也是遗憾,从刀起家,二人的生意逐渐做大,丝绸、茶叶、香料,只五六年功夫,他们的商号已进入了山东商号的前十名,拥有大小船只五十多艘,这一次,王泉亲自押队,从山东贩运五万石粮食来齐国,今年齐国大灾,粮价暴涨,丁大全紧急向唐国求救,为集中全力取关中,李思业决定安抚齐国,部分放开了粮食禁运令,着令由莱州海外贸易商会负责此次的粮食贸易,一共五十万石的额度,按商会内的份额大小分配,其中蒲家就拿走二十万石,王泉分得五万石的额度,唐齐两国粮价差异巨大,但李思业在山东时候起就将粮食和火器一样定为战略物资,严禁出口到宋国,有胆敢走私者一律杀无赦,这些年来也不知杀掉多少走私贩子,无一手软,故而再无一人敢铤而走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