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摆架子的学问
苦力们动作很快,但有人更快,蔡德庆几步就蹿上了码头,他眯着一双三角眼,死死的盯着来船,似乎想从外观上看出内里乾坤。
“挤什么挤?老子身上的可是簇新的袍子,绸缎面的,弄脏了,把你们卖了也赔不起,都给我滚远点。”看到苦力们涌上来,他厌恶的皱皱眉,赶苍蝇似的将众人挥开。
苦力们不敢与他相争,低着头让到一边,肚子里自然都在咒骂。
摆过了威风,见船已经停稳,蔡德庆意犹未尽的在身上拂了两下,得意洋洋的迎了上去。其实老于猜的不全对,他在码头守着,固然是因为前次得了甜头,因而食髓知味,想再捞两笔,但这并不是全部,他还有另一个目的,那就是等候一位身份未知的大人物。
这说法听起来挺矛盾的,但上虞的消息传得满天飞,谁也不知道到底应该以哪个为准,最后也只能采用这说法了。蔡德庆有八成把握,对方一定是个大人物,而且还是可以给他带来丰厚利益的那种。
满心火热的等了一会儿,蔡德庆却愕然发现,那船竟是半天没动静,只有一个头戴方巾,士子打扮的人探头出来,在码头扫视过一圈之后,似乎很不满意的摇摇头,然后又缩了回去。
看到那秀才,苦力们的心思都淡了。既然有读书人在,八成就不是货船了,作为来余姚游学访友的士子不少,但这些人多半有人接应,同样不会带很多行李。
大伙儿都退了开去,交头接耳的讨论起来。
“看样子,又是哪里的士子来了,不会也是去龙泉山的吧?”
“不好说,你看菜青虫不是还等着呢?按说他应该有自知之明才对啊,就他那身份,还想跟士子扯上关系?”
“没准儿他利欲熏心,打算连士子也一起骗呢。”
“那就是他自寻死路了。能来余姚游学的最少也是个秀才,看着样子,好像还是结伴来的,要是里面再有个举人,哼,别说他,就算柴家也吃罪不起啊。”
正议论间,北边突然驶过来一辆颇为华贵马车,将众人的注意力迅速被吸引了过去。
“那车驾……不会是县尊大人的吧?”
“县尊大人亲自来迎接了?船里到底是什么人?”
“不对,曾师爷没跟着,应该不是县尊亲至,只是车驾来了。”
“就算这样,能让县尊大人遣车驾来迎,来人的身份只怕也相当了得啊!”
这边议论纷纷,蔡德庆一惊之后,心思也是更加火热了,上虞的传言或许还有谬误,但如今他却亲眼证实了,能让县尊遣人迎接,来人的身份还用说吗?至于县尊大人为什么不亲自来,呵呵,那些苦哈哈不懂,但他却是知道一些的。
当今天子崇道,朝中按对此事的态度,也分成了两派,一派以首辅张阁老为首,持赞同态度;另一派以几年前致仕的杨阁老为首,他们坚持不懈的上疏,力主让皇上罢斋醮;两派之外,还有摇摆不定的骑墙派,构成了嘉靖初年的朝堂格局。
当然,这种划分派别的方法流于表面,并不全面,但却有很鲜明的特征。
反对派的人就算不敢触怒龙颜,有人上疏的时候,也得硬着头皮跟风;就算不上疏明言,也不能对道士太上心,否则就会被划归为吃里爬外的叛徒行列。
杨阁老以及本县的谢阁老,都是反对派的中坚。他们的支持者中,不乏江南名士,再加上张阁老一派因学术跟心学子弟又交恶,导致江南的反张情绪很浓。既然反张,那么就是反对派,就应该支持反对派的主张。
其实这些党同伐异的道理,蔡德庆也搞不太清楚,但既然妹夫这么说了,那就不会有错。
反对派在江南既然占了优势,那别管地方官本身倾向哪一派的,他都不能表现出向张阁老靠拢的意图,否则他将寸步难行,一个不小心,就是身败名裂的结局。
这不是危言耸听,大明的政府机构最低只到县一级,普通县衙的正式官员不过五六人,大县多些,但也不过一二十人。县衙对乡镇村庄并无实际约束力,靠的都是地方自治,能在地方自治中起到作用的,正是世家和乡绅。
如果后者纯心为难,那地方官就会两眼一抹黑,粮税收不上来,政令传达不下去,乱子时起彼伏,接下来就是御史弹劾,罢官去职都是轻的。
赴任之初,知县最重要的任务不是去拜访上级,而是走访那些乡绅,根据对方的身份,分别登门拜访,或是下帖子约谈。所以说,在大明做官最重要的就是做人,搞关系,只要摆平了当地的关系,懂不懂民政真的关系不大。
上虞也好,余姚也罢,遇到跟道士相关的事情,官员都是左右为难,最后也只采取这种中庸的办法,打的自然是两不得罪的念头。
接下来,车夫的举动更是给他的判断带来了佐证。
那车夫也算个能言善辩的,但今天却变成了闭口葫芦,将马车停在码头,恭恭敬敬的下了车,然后就那么站着,一言不发,只是咳嗽了两声,算是提醒。知道的,当他是接人,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学那些江湖人物,对接头暗号呢。
车夫摆出这副架势,苦力们也停止了议论,码头上静悄悄的,只有拉车的马时而不安分的打个响鼻。
“吱呀……”然后,乌篷中又传来一声轻响,门又开了,那个书生再次踏上了甲板。
看到马车,他皱着眉头审视了一番,似乎在对马车做出评估,因为他的视线一直在木料和纹饰上面打转。余姚是大县,一县之尊用的马车自然不会太差,所以那书生很快眉头舒展,露出了一丝满意的微笑,然后他转向船舱,躬身道:“恭迎小仙师法驾。”
“嗯。”船舱里有人低低应了一声,随即,舱门处突然有光华一闪,一个道装打扮的少年走了出来。
这少年眉清目秀,唇红齿白,头戴玄纱芙蓉冠,身着五色云霞帔,那光华则来自于他手中的拂尘,拂尘显然是上好的蚕丝所制,在正午的阳光下,闪闪发亮。
其时正有江风吹过,只见衣袂飘飘,如有云霞附体;转盼流金,恍若神仙中人。单凭这卖相,那句小仙师的称呼便已是不枉了。
众人都看得有些眼直,都是啧啧赞叹不已,对来人的身份也愈发的好奇了。莫非是从京城来的龙虎山真传弟子吗?否则怎么会有这等气象?
让他们惊异的还在后面呢,那小道士看也不看码头一眼,只是将拂尘来回拂拭两下,然后也是一躬身,语声清冷,宛若黄莺。
“有请师兄……”
众人大哗。
初看时尚不觉察,但认真观察一下,便能看出端详,听到声音更是再无疑虑,这小道士分明就是女子之身,是个女冠!这可是大大的稀罕事儿。
女冠在魏晋隋唐时期盛行一时,地位远在僧尼之上,即便在公卿府上,也常常会被奉为上宾。
魏晋讲究纵情放浪,及时行乐;而终唐一朝,除了武后之外,历任皇帝都崇尚道教,当时的名士也沾染了不少魏晋遗风,女冠兴盛一时,最出名的,无过于万千宠爱在一身的那位杨贵妃了。
不过在唐代之后,道家日渐衰落,不复旧日之盛,而理学的兴旺,更是对女冠极尽打压,当年,朱熹在漳州任知府时,就曾发布过《劝女道还俗榜》,并且以强硬手段推行。
后世的士大夫将朱熹奉为圣人,受理学影响极大,再加上蒙元入寇,大力推行佛教,因此到了明朝,女冠已经变得相当稀少。
开国至今,著名的女冠,也只有永乐年间的焦奉真了。这位女道士历经四朝,深受太祖和成祖的信任,也算是个异数,不过,最终她还是在正统年间遭到了清算,从仙女变成了妖妇。
在焦奉真之后,女冠虽然还存在,但却少现于世,都只在道观中清修。也就是当今登基之后,道家渐有复起之势,女冠才时有现世,但依然局限于京城,象今天这般大张旗鼓的现身人前,就有点骇人听闻了。
而且,这位还不是正主儿,她还有个师兄!提到师兄,那张冷若冰霜的脸上竟是带了七分的恭谨神色……不会是京城的哪位真人弟子来了吧?
这师兄的架子更大,连声都没应,就大摇大摆的出现在了甲板上,而且他的装束也更夸张。在天光水光的映衬中,那件大红色的鹤氅不知晃花了多少人的眼睛,连他手中那柄玉如意的光华都被遮掩住了。
恍惚间,那道人似乎点了点头,然后书生便侧着身子下了船,打开车门,束手恭立。少年女冠则是轻摇拂尘走在前面,像是在开路;那师兄则迈着八字步走在最后。
单说这排场已经堪与当年谢大学士归乡相比了,仅在正德十六年,阳明先生返乡省亲时之下。其实这场面根本称不上宏大,但给人的感觉就是很隆重。
迎到了正主儿,蔡德庆本是想上前说点什么的,可脚刚抬起,就见那女冠冰冷的视线扫了过来,配合上拂尘微摆的动作,不欢迎的意思表露无遗。
想到传言中这位大人物的身份,他哪敢造次,只是讪讪的缩了回去,无比怅然的看着对方上了马车,扬长而去。
————
上本书有朋友说,小鱼不经常求票,所以导致他经常会忘记,所以这本俺就厚着脸皮一直求啊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