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一十一节 再次整军
第三军土匪比例太高,几乎达到了八成,这是这只军队军纪不严的最重要因素。
因此只能从这些土匪入手了,赵书礼先是在第三军中宣布政策,表示愿意主动退伍的,每人在蒙古或者新疆两地分配五百亩土地,接着让人私下传扬,第三军要整个裁撤,主动退出还有地可拿,等被人裁的时候可就什么都没有了。
于是一时间大部分土匪兵都表示愿意拿地走人,有的不愿意去那么远的地方的也接受了,因为这些地跟以前分配给移民的土地不一样,这些是允许买卖的,他们交了枪械,离开军营转手就卖给了在军营外等着的土地贩子,到头来他们连自己的土地看都没看到,手上的土地凭证转手换取了一笔钱,然后逍遥去了。
士兵们可以这么处理,军官就不能这么办了,能当军官的毕竟都有两把刷子,起码经验丰富,哪怕当年是土匪头子的,也是百战余生啊。因此对这些人就不能用哪种哄骗加利诱的手段了,同样采取自愿,表示愿意继续留下做军官的,必须改正身上的恶习,接受正规的军校教育。如果实在不能接受的,那么除了分配土地外,还给予一笔不菲的退役金。最终有三分之一的军官表示愿意留下,去了军校进行为期两年的学习和训练了。
处理完第三军,轮到第二军了。
第二军军长是李三江,他原本就是宋远的副手,但是这个人正义感很强,赵书礼放心仍然委以重任。但是第二军的军长都是是宋远原来的副手,更不用说这个军中的军官了,大部分都是宋远当年打下的底子。
赵书礼不是很放心,尤其是其中那些一步步跟着宋远从小兵走过来的军官,尽管他们都是通过了德国顾问的考核的合格军官,但是仍旧不能留下,因为马上就是918了,赵书礼不能确定能不能避免,因此他现在不能在留下任何隐患了,不管是当年南口危机,还是在一个小桃红事件他都不能接受。
但是裁撤这些合格的军官需要理由,赵书礼的理由是年龄,这些人从小兵爬起来,现在年龄普遍都不小了。但要是裁撤他们赵书礼亲自动手就显得不近人情了,弄不好还能引起变故,要是宋远来主持的话,结果就好多了。
于是赵书礼招来了宋远。
“宋兄,请坐!”
“谢司令。”
宋远很客气,自从再次回到军中,并且依然官复副司令后,宋远比原来更加低调了,尽管这次打英国人他几乎是完全被排出指挥层之外,到后方监理后勤去了,但是他不透露丝毫怨言。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而且还兢兢业业。
“宋兄,跟英国人的争端算是结束了,不知道宋兄怎么看这次事件。”
“舆论已经有定论了,我就不抒发我的拙见了。报纸媒体都在报道,现在塞北军已经毫无争议获得了中国第一强军的美誉,同时国际上也认识了塞北,这是好事!”
“是啊,这些是好事,可是也有不好的啊,整治经济方面的我就不跟你说了。军事上也不乐观啊,损伤太大了,尤其是第二军,是我们的主力部队啊,五分之一强的伤亡率,要不是士兵耐苦战,怕是要溃散了。现在我们面对一个巨大问题是重新整军啊,第二军需要补充兵员,第三军也需要重建。现在缺士兵啊,为这事我真是烦心啊。”
赵书礼诉苦道。
宋远不接话,赵书礼只能开宗明义,直接讲明了。
“宋兄啊,当务之急是需要训练出一批新兵啊,以前虽然我们有一个新兵训练场,但是完全跟不上满足部队的补充啊。军中也早有计划,要新建三十个新兵训练营,可是一直因为缺少教官的原因没能建起来,我想啊,这个问题还是要你来解决。我想让你去负责新兵训练,你看如何?”
“全凭司令做主!”
“你既然没有意见就好,但是这教官却是个问题。倒是第二军中有这么一批军官,他们年纪也不小了,普遍都在四十岁以上,征战了半生,在留在军中实在太过辛苦了,你看看是不是安排他们去训练新兵,也算是整府顾念体恤他们了。”
宋远很快就明白了赵书礼的意思,那些年纪大的军官不就是说他的那些手下吗。
但是他没有丝毫反对,说道:“整府的关心我想他们会感恩的,这事就交给我了,我去办吧。”
“如此甚好!”
宋远肯配合,这事就成了,不过就怕宋远阳奉阴违,不肯真下刀子。但是赵书礼把宋远看的低了,他非常果断,那些他当年的老部下是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通通都得跟他去练新兵。三十个训练营也不是在一处,而是分散在塞北各地,新疆外蒙各五座,绥远省十座,察哈尔六座,热河省四座。基本上是按照这些地区的人口和未来几年的人口潜力来制定的,新疆现在人口已经翻了一翻达到了四百万,但是几年后计划要到一千万,外蒙也是如此,人口千万是个指标。河套所在的绥远现在是人口中心将近两千万,配备十座是理所应当的。
第二第三军的问题处理完后,就是第一军了,第一军是赵书礼刻意培养的主力部队。历次战争中表现也可以,只是这次战争却被第二军抢了风头,原因第一是李三江的手下打的英勇,现在还有许多躺在医院中呢,第二是因为陈驰和高凤举两个年轻军官的表现不如人意。陈驰就不说了,出了天津那样的事情,不管是在那个国家军旅生涯基本山就到头了,但是高凤举就让赵书礼有点失望了,本来他在新疆的表现让赵书礼认为此人颇有大局意识,年富力强可堪大任,但是他在天津时候的优柔寡断,不敢第一时间进攻天津,反而是把问题抛给了赵书礼,要是他跟陈驰一样愣一点,当时直接进攻,然后让赵书礼去善后,就不会贻误军机,让李三江多苦撑了一天。后来又是掌握不住手下的军队,让他们跟着陈驰去闹事了。加上另一个原因,他也是宋远的手下,而且关系或许比李三江更密切,因为他是宋远的同乡,是宋远当军官后把他从村里带出去的。
现在防备着宋远势力的赵书礼对高凤举也不能完全放心,但是他不但没有借故把高凤举也调离军队,像打发魏冉那样去留洋,反而是任命他为第一军的副军长,当然军长是赵书礼,不是他贪权,而是还没有找到适合的军长人选。本来重点培养的陈驰是什么样的表现,有目共睹很遗憾。
整军任务就此完成,然后赵书礼不得不关心一下其他的事情了,有件事是当务之急。
第一件是越来越紧张的国内局势,在国内老蒋的权术玩砸了,没想到阎锡山和被他软禁的冯玉祥竟然联起手来了。
本来得知冯玉祥被阎锡山软禁了起来的事情后,陆钟麟找到蒋瑞元得到了蒋瑞元不攻击西北军和提供武器弹药支持的承诺后,西北军磨刀霍霍打算攻入山西解救老首长和收拾阎锡山。但是此时阎锡山亲往冯玉祥处,拉下脸来诚恳道歉,低声下气的请求冯玉祥的原谅。结果是冯玉祥表示原谅阎锡山,两人达成协议,联手对付蒋瑞元的中央军,阎锡山向西北军提供经济和武器上的援助。
蒋瑞元没想到号称仇人的冯阎二人竟然能联起手来,这绝对是他始料未及的,他怎么也想不到冯玉祥的气度如此大,更想不到的是,相比阎锡山冯玉祥更恨他蒋瑞元。因为他蒋瑞元阴了冯玉祥一把,把人家亲如父子的爱将韩复榘等人挖走,还让西北军内讧了起来损失惨重。冯玉祥何时吃过这样的大亏,像他这样的硬汉子,在政治上或许混迹久了,深知道官场上的勾心斗角,但是内心始终是直爽居多,这样的人尤其受不了别人用阴险卑鄙的手段暗算自己。同时这样的人也愿意原谅那些对自己服软的人,所以阎锡山一向他诚恳的道歉,他就大度的表示了谅解,甚至还担心阎锡山不放心,把自己的夫人李德林女士留在山西,自己一个人回到了陕西开始部署反蒋事宜。
一场大战眼看着无法避免了,这场大战将持续数个月,波及数千万人,死伤数十万士兵,几百万百姓流离失所,最终是以东北军主力的入关而结束,但同时却被日本人趁东北空虚发动了918事变,这场战争就是影响中国近代史很深远的中原大战。
但是与真实的历史不同的是,有赵书礼这样一个先知先觉者存在,他能避免这场战争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