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一十三节 视察(1)
虽然制定了四年建设大纲,其他各项计划都按照详细的规划,在专门成立的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正常进行中。但是只有两个内容进展却破不如人意,第一是教育,第二就是医疗了。
原因很简单,没有人,而培养人却很困难,不是培养不出来,而是培养人需要时间。跟工业不同,工业只要有钱就能买来设备,建成工厂,然后还能在外国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迅速形成生产力,并在生产的过程中,慢慢锻炼出自己的技术骨干。
但是医疗和教育就不同了,教育就不用说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哪怕请来了外国教授,短时间内也不可能培养出自己的教授。医疗行业同样如此,尽管可以高价聘请来国外的医务工作者,但是培养一个外科医生据说需要十年,别说短时间了,就是四年大纲结束的时候,恐怕也培养不出几个医生来。
因此此时塞北依旧严重缺乏医疗机构,现在专业化的医院加起来还不足十家,普通老百姓生病后要么硬抗,要么去看赤脚医生或者老中医。
就算作为塞北的首府和行政中心的归绥,也只有两家专业的西式医院,这两家医院还都是一个人建立的,那就是来自福建的南洋爱国商人黄奕住先生。他在塞北经营着大量的福利性事业,第一个是包头的自来水厂,他在家乡也办了一家水厂,因此是有经验的,当孔韧去福建拜访他邀请他来这里投资的时候,对比他们本地整府他被塞北整府的人情感动,但是他不是干事业的,南洋时候是做运输和贸易,回国后也主要是投资银行业。因此他决定在塞北建设一座水厂,算是为老百姓做点好事,可没想到塞北是十分保护私人财产的,各项政策十分扶持实业。加上包头城市在整府的强力投入下,发展很快,人口增加飞快,本来打算做福利的水厂竟然有不菲的盈利。
这些利润黄奕住还看不上,于是打算继续投入福利产业中,他在南洋打拼多年,回国后也跟上海等地的洋人机构关系不错,于是通过教会的关系,从广东博济医院请到几个专业医生,到塞北开设了第一家西式医院。没想到医院也能挣钱,并且作为医疗卫生教育事业是完全免税的,利用医院的利润黄奕住又建立了第二座第三座医院,包头一座归绥两座。
此时赵书礼就身在归绥的第一所医院——北方博济第二医院,北方博济是黄奕住开设医院的名称,为了纪念广州博济医院给他的支持,医院中除了几个最早的骨干是从博济医院请来的专家外,后来都是自己培养出来的医生,而这些医生无一例外是从南华医学堂毕业的,南华医学堂则是博济医院建立的医学院,因此用北方博济来命名也算是实至名归,因为这里的博济印记实在是太深了。
“司令!”
看到赵书礼到来,病号们纷纷想要挣扎着起来敬礼,被赵书礼用手势制止了。
然后他来到了一张病床前,这里躺着一个重伤号,此时腿上还吊着绷带。
“司令——”脸上也绑着绷带的伤员艰难的开口说出了两个字。
“你别说话,养伤要紧!”赵书礼关心的道。
眼前这个伤员名字叫做胡田,赵书礼知道他是守卫居庸关前一个重要高地的团长,曾经在没有重武器支持的情况下打退过英军数十次强攻,可惜在撤退前被炮弹炸伤,全身十几处骨折几乎丧命,但神奇的是他受的全都是外伤,在随后的治疗中竟然也没有感染。
“胡团长,恭喜你,鉴于你在这次战争中的表现和对塞北的贡献,你现在已经是一位上校了,出院后你将受命指挥一个旅!”
“谢···谢···司令!”尽管说话困难,但是胡田还是艰难的说出了那几个字。
赵书礼发现他在这里恐怕会影响到他们的休息,于是跟所有的病号一一慰问后,离开了公共病房,公共病房中住着几十名伤病,由于严重缺乏病床,连像胡田这样的军官有的也得住在这里。
接着赵书礼到了第二个病房,这个病房中住着本次战争中军职最高的病号,他是一个师长,防守居庸关正面战场,在亲往前线视察的时候被敌人飞机炸伤。但是却带伤坚守不退,一直到战争接受,后来医生诊断要锯掉他已经发炎生蛆的左腿,但是他坚持拒绝,最后硬挺了过来。
“司令!”见到赵书礼他同样敬礼,此时的他已经能站起来了,腿上的腐肉清除掉后,每天坚持用酒精擦拭伤口,并且为了早日伤愈他还拒绝使用麻药,结果是恢复的很快。
“石师长,你好啊!”赵书礼回了个军礼。
“谢谢司令关心!”
“怎么,我听说你改名字了。”
“司令见笑,把那个垒改成了磊。”
石师长本名石垒,战后他把名字改成了石磊。
赵书礼打趣道:“这下子可就四个石头了啊。”
石磊回答道:“这样更坚强不是吗。”
“我相信有你们这样的军人在,没有人踏入塞北一步,保境安民就靠你们了。”
这时候石磊却突然沮丧道:“司令,卑职有一个请求。”
对于这样的战斗英雄的请求,又是在大庭广众下,赵书礼怎么可能不答应。
笑道:“说吧,只要合情合理,我不会反对的。”
“我想继续留在军中!”
赵书礼有些奇怪了,怎么立功的人难道还要裁撤吗。
“有人要你退役吗?怎么我都不知道!”
“倒不是退役,只是宋副司令找过我,说想要我去管理一个新兵营,当然训练新兵也很重要,我倒也不是不愿意,只是,只是,我——”
石磊有些难以启齿的断断续续说道,显然宋远当时就是用这些理由来调他的,说起来罪魁祸首还是赵书礼呢。
赵书礼有些难以权衡,首先这样的战斗英雄被裁撤对军队是一个损失,但是他也是宋远最早带出来的军官之一,让这些军官离开军营是赵书礼为了稳定所作出的决定,尽管可能委屈了一部分人,但这是大局需要的。作为一个整治人物,赵书礼应该硬下心肠坚决的让石磊这样背景的军官到新兵营或者干脆退役的,但是感情上却有些接受不了。
最终赵书礼笑道:“这个请求很合理,我决定了你可以留在军中,我会对宋司令建议的,同时我建议你应该担任副军长一职。”
感情还是战胜了理智,尽管他熟读厚黑学,但是懂得一些道理却未必做的出来,比如撰写厚黑学的被誉为厚黑教主的李崇吾先生,他却是看不惯官场的黑暗决然辞职的一个人。
慰问了石磊后,赵书礼决定不再去看其他伤员了,谁知的还有多少石磊这样的人会提出这样的请求,他发现他的心肠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硬,还是眼不见为净吧,于是吩咐手下的警卫们,把带来的礼物分法下去,然后去跟院长叮嘱要照顾好伤员之类的官方辞令后就离开了。
接下来他转去了兵工厂,这次战争中消耗甚大,数年的积蓄几乎打光。
塞北的兵工厂主要都集中在河套地区,这里有最早建立的步枪工厂,后来苏联援建的机枪厂和大炮工厂也在这个地方,在这里可以找到各种军事工业的配套工厂,以此为纽带,后来的由德国技术顾问们建立的工厂都坐落在这里,这大概算是产业集群效应吧,现在这里从飞机到手榴弹都能制造。同时由于四年建设大纲的出台,建设大纲中的五十个大型兵工厂都位于这里,现在厂房主体已经有了雏形,计划年底就能安装一部分设备,周围配套的三百家民用工厂也在建设中,但是要形成生产力大概要几年时间。当几年后这些工厂都形成生产能力的话,据专家统计届时塞北的军事工业能力,至少能达到日本的三分之一。
新工厂在建立,旧工厂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扩张,尤其是步枪工厂,早在建设大纲出台前,就扩建了数次。在不惜血本的扩建下,步枪厂的规模已经比原来大多了,工人人数达到了五万人,大小机床近万台,电机千台,年产枪支可以达到五十万支,如果单按步枪产量计算的话,这里毫无争议是现在中国最大的步枪厂,甚至是全世界最大,至少德国人认为是这样。
规模宏大的步枪厂北面是火炮厂,火炮厂占地面积两千多亩,场内设有各型实验室,如材料强度实验室,断裂力学实验室等,所有的德国火炮技术顾问全都在这里工作,塞北军的各型火炮都是从这里生产的。现在这座工厂量产的火炮已经从1928年的两个型号,增加到了五个,除了原先就有152毫米野战榴弹炮、78毫米的野战加农炮外,新增了120毫米的强击火炮,60毫米轻迫击炮,90毫米轻迫击炮。120强击火炮是在上次在热河跟日军炮战的经验上新增的,那时候炮兵发现榴弹炮和加农炮对城市建筑的破坏力不够,于是跑兵工厂的德国技术顾问拿出了强击火炮的技术和生产工艺资料以及性能测试资料,并交由工厂生产。至于迫击炮则是在一战中的迫击炮基础上进行改进后的新型产品,以德国人的技术能力,可以保证性能不属于英法等国的产品。
此时火炮工厂的生产能力,各型火炮年产500门,迫击炮3000门,这个生产能力基本上是太原兵工厂和沈阳兵工厂的火炮生产能力之和。以单个火炮产量来算的话,当之无愧是中国第一火炮工厂。
另外飞机制造厂也在这里,里面现在有两个技术组,一组是纯粹的德国人,一组则是由中国人组成的,两组人在设计上也进行这激烈的竞争,不过目前是德国人占优势,塞北军装备的飞机全都出自德国顾问之手。为什么设两个组也是有原因的,这些德国人一到塞北,就一副盛气凌人的模样,完全看不起赵书礼招募的那些配合他们的中国技术人员,认为他们根本不适合从事飞机这样的最新技术的研发工作。当然当时的中国技术人员也都不专业,全都是从北京天津的大学里招募的机械或者材料大学生,甚至有的根本就没有机械专业背景,完全是因为懂德语被招募来当翻译的。
一开始德国人根本不把这些人看做是自己的同事,尽管他们非常努力,但最好的结果是被德国人当做助手而已,所有的设计工作都不允许他们插手,他们的工作最多就是帮助德国人整理数据和技术资料,或者是在需要长时间的实验过程中蹲守结果。于是这些天之骄子许多都受不了,不久就有人请辞,最后在朱斌侯请来了朱霖等专业人士后,他们围绕在这些本国专家周围,建议赵书礼成立一个新的设计组,由他们这些人来负责。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工厂,两套设计班子的情况。
目前国人工作小组中,唯一的成果是,朱霖主持设计制造的国产降落伞。从材料的研发到结构的设计,都是有中国人完成的,目前已经投入小批量生产,空降兵也已经组建了,目前只有三十几个人,还没有形成战斗力,整天都在积极训练。
“这个空降兵得搞!”
赵书礼坚定的告诉朱霖。
受到鼓励的朱霖点点头,但是却叹息道:“我们的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术储备还是欠缺啊。司令我建议我们成立一个航空学校,就像东北航校那样的,我发现从东北回来的十几个技术人员,不但上手快而且对航空器材的理解能力也比其他人高。”
赵书礼点点头道:“可是我们有合适的老师吗,你打算怎么做,聘请外国人吗。”
朱霖遥遥头道:“不用,就用我们自己人,我亲自筹办,让钱昌祚负责技术好了。还有一件事,我想派遣一批技术人才到美国去深造,不知道司令意下如何呢。”
“这个我没有意见,不过你打算派到那个学校去呢。”
“我打算派到麻省理工学院,我已经跟校方联系好了,他们答应我们每年可以派十名学生。但是不光是去学校,我还跟柯克斯与克莱敏飞机厂商量好了,进行技术合作,可以派我们的人到他们的工厂去实习,毕竟那里的设备比我们这里的要好很多,而且经常还能得到美国最新的工艺。”朱霖在美国的时候曾经在柯克斯与克莱敏飞机厂工作过,跟这个工厂的管理层比较熟。
这个想法是不错,赵书礼点头支持。
但朱霖又道:“但是经费是个问题!”
原来是要钱的,赵书礼问道:“大概需要多少?”
“每年恐怕要一百万美元,美国人胃口有些大,不过他们答应跟我们合作研发的技术可以共享,所以我觉得还是比较划算的,毕竟他们的技术能力是无价的。”
“没问题!但是——”赵书礼爽快的答应了,对于飞机制造这样的尖端技术,他的支持向来是不遗余力的。
但赵书礼还提了个要求:“但是你必须保证能让塞北完全的掌握航空工业,尤其是航空发动机的技术,发动机我们必须自己有生产能力!必要的时候可以扩大跟美国其他公司的合作,甚至不限于美国公司,什么德国公司,法国公司,英国公司也都可以合作吗,利用全球智力发展我们的技术吗,知识无国界啊。我还可以答应你,经费最多我可以出到300万美元,并且如果有特别需要还可以追加。”
赵书礼十分坚定的道,因为他知道后世的中国受制于发动机问题,国产飞机始终依赖俄罗斯。
朱霖同样坚定的道:“如此就谢过司令了。至于您说额发动机,我想应该没什么问题,发动机也不是什么难题啊!”原来此时的飞机技术还是发展阶段,专业的航空发动机也不过出现了十几年,每年都有新的技术面世,朱霖对此有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