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王景义在藏经阁一边看书一边疗伤,时间过得非常之快,眨眼间就是一月之久。
慢慢的蜀山众弟子好像也忘记了,山中来了他这么一位祖师,修补好镇妖塔之后,蜀山的一切都恢复了正规。
但就是在藏经阁待了一月, 王景义依旧没有看完多少典籍。
整座藏经阁有七层,百十余米高,藏有数百万卷典籍,是整个蜀山派千年来的底蕴,其中基本上囊括了学问的所有方面,修行、武功、民俗、药材等等。
也只有这般,才能支撑起, 蜀山弟子不管在外遇到什么事情, 都来蜀山藏经阁查阅的功能。
只要这个世界上有的东西,基本上都能在藏经阁中查阅到。
这是蜀山千年来各代弟子有意思的收集。
蜀山藏经阁可以说是人间记载事务最多最详细的地方了。
这也是蜀山派能成为人间七十二仙界之首的重要原因。
蜀山之所以在修行界有这般偌大的名声,虽然与蜀山的教义出世锄强扶弱,斩妖除魔有关,但是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其底蕴雄厚。
藏经阁中收录了数不胜数的修行功法,蜀山派也没有严格的修行标准,弟子喜欢修行什么,都可以自行选择,就是因为这样,造成了蜀山修行的及大繁荣,修习不同功法的弟子互相交流,让蜀山的实力越来越强。
蜀山重来就不怕断代,因为只要有天资卓绝的弟子,蜀山便不会彻底没落下去。
因为藏经阁任凭取用。
这在历史中是有例子,不管是梁武帝时期攻打,还是后来的天妖皇率妖族大军攻打蜀山, 蜀山都曾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但是事情过去之后,又要不了几十年, 蜀山就又会恢复了元气,再次成为修行界的一流门派,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藏经阁。
这种列子不仅是在历史中,在未来,不管是几年后的邪剑仙,还是几十年后的内乱。
那一次蜀山中坚力量不是被损失殆尽。
邪剑仙事件过后,蜀山在徐长卿的带领下只用了二十余年便再次崛起,蜀山内乱过后,没过几十年,蜀山便有在独孤剑圣手里崛起。
这一次又一次的崛起,都是因为藏经阁的存在。
因为只要藏经阁在,就算没有长老一辈的修士存在,蜀山弟子中的佼佼者,同样可以通过自学成就大道。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藏经阁在蜀山弟子中有着一个非凡的地方。
所以王景义进入藏经阁才在蜀山引起轩然大波,才会引得清微等人亲自来察看,他们一是确定王景义的身份,二就是确保藏经阁的完好。
可以这么说,藏经阁比蜀山任何一个弟子都重要。
因为它是蜀山能传承下去并且维持门派超一流地位的重要保障。
藏经阁中记录的东西毁了便不会才有了, 里面记载的东西,不管是如今流行的还是不流行的, 里面都有。
没有一个人可以看完,就算是看完了,也不会有人能一字不差的记载。
数百万册典籍,总的文字不下百亿,谁能有这个记忆力,把他们全部记下来。
别说是把内容记下来,就是把书籍的名称记下来也不可能。
谷狨
这也是为什么,蜀山弟子查阅文献的时候,都会使用一个法器,让他们去寻找,类似于后世的计算机。
后世的图书馆,你去到任意一家,基本上都会一代或者几代计算机,你如果需要寻找书籍,把书籍的信息输入进去,马上计算机就会给出反应,若是图书馆里有,那么就会给出书籍在几楼,在那个房间,那排书架,然后按照信息去找就信了。
这就与藏经阁中寻书的法器差不多。
而王景义并没有明确的目的,他不排斥,只要对他有用的书,他都会坏时间去看,所以才造成了现在这种情况。
在藏经阁待了一个月,但是经手的书籍还没有超过一千卷。
他在藏经阁中到处逛,遇到需要的,就抽取来看几天,若是神通法术,那么就先记下,等有时间了再练,若是根本功法,便从中凝练自己需要的精华,然后化作自己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修行体系之中。
……………………
一夜过去,天地迎来了光明。
藏经阁中的一处地方,蒲团上的王景义缓缓睁开了眼睛。
今天便是他顶下的出阁之日,一个月的时间虽然看的典籍不多,但是也够他消化一阵子了。
所以他准备出去实践实践,想把这一个月看到的彻底变成自己的,到时候才看是不是要回来继续看。
王景义心中念头一起,下一秒身影便消失在了蒲团上。
一座直冲云霄的高山之上,王景义面对着朝阳而战。
然后意念一动,便开始演练刚刚学会的御剑术。
这招式上倒没有太过的变化,只是在其运气方法上有些改变。
背后的神剑猛地出鞘,然后随着王景义的运气在空中不停的来回舞动。
因为有基础,所以王景义学的很快,只是数个时辰后,便把改版后的御剑术熟练的掌握于心。
王景义在地上轻轻一点,然后跳上了神剑,御剑而去。
因为有意试探御剑术的极限,所以王景义全力输出法力,他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从一开始的零,变成五十公里每小时,一百公里每小时,一百五十公里每小时,两百公里每小时,三百公里每小时,四百公里每小时,六百公里每小时…………八百公里每小时。
速度越来越快,王景义距离蜀山也越来越远。
王景义也没有刻意朝着哪里飞,只是自然的朝着东北方向飞去。
大概半个小时后,王景义便已经脱离了西南进入了关中地带。
慢慢的王景义降下了的速度与高度,开始低头俯视人间。
不知过了多久,王景义的眼中出现了一座熟悉的山脉——终南山。
王景义心中感慨万千,立马就降下了云头。
他还记得十多年前在此地想老子求教的场景。
当然,对他来说才过了十几年,但是在这方世界却已是千年的光景,山中早已经是物似人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