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惠读书>都市>鉴宝> 第561章 普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61章 普及

七巧板是一种智力游戏,顾名思义,七巧板是由七块板组成的。由于等积变换,所以这七这块板可拼成许多图形,例如:三角形、四边形、不规则多边形、各种人物、形象、动物等等,如果配合两副或以上的七巧板,甚至可以做出一幅画。

它是汉族民间流传的智力玩具。它是由唐代的宴几演变而来的,原为文人的一种室内游戏,后在民间演变为拼图板玩具。

杨奕记得,清朝一本书《冷庐杂识》说:宋黄伯思宴几图,以方几七,长段相参,衍为二十五体,变为六十八名。明严瀓蝶几图,则又变通其制,以勾股之形,作三角相错形,如蝶翅。其式三,其制六,其数十有三,其变化之式,凡一百有余。近又有七巧图,其式五,其数七,其变化之式多至千余。体物肖形,随手变幻,盖游戏之具,足以排闷破寂,故世俗皆喜为之。

“我们以前,学校也有孩子玩,现在的孩子,都不喜欢玩这种东西了。”陈萍说道。

十九世纪最流行的谜题之一就是七巧板。七巧板的流行大概是由于它结构简单、操作简便、明白易懂的缘故。你可以用七巧板随意地拼出你自己设计的图样,但如果你想用七巧板拼出特定的图案,那就会遇到真正的挑战。

“我记得,在一个韩国节目里面,居然有韩国佬说这是他们的传统工艺品,真是不知所谓,韩国佬太无耻了。”一个男同学很气愤地说道。

杨奕笑了笑,都这么大了,还是一个愤青。

不过,韩国佬还真是什么都敢说自己是的国家的。老实说,韩国成立才多少年?他有个屁历史呀!就算是,也只能说是人家朝鲜的吧?

“七巧板”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纪,到了明代基本定型。明、清两代在民间广泛流传。

“我们中国的,别听他们胡扯。”

杨奕也不知道“七巧图”不知何时传到国外,受到他们的欢迎与重视。

他就听说,李约瑟说它是“东方最古老的消遣品”之一,至今英国剑桥大学的图书馆里还珍藏着一部《七巧新谱》。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特竟用象牙精制了一副七巧板。法国拿破仑在流放生活中也曾用七巧板作为消遣游戏。

唐老师自己掏钱,买了一副,这种东西很便宜,毕竟制作太简单。他们都可以随手做出来。以前,学校的七巧板,都是老师们自己动手弄出来的。

老校长买了一面拨浪鼓,准备拿回去给孙子玩,小孩子,都是挺喜欢这种会响的东西。

它同样是一种古老又传统的汉族乐器和玩具,出现于战国时期。拨浪鼓的主体是一面小鼓,两侧缀有两枚弹丸,鼓下有柄,转动鼓柄弹丸甩动击鼓发声。

鼓身可以是木的也可以是竹的,还有泥的、硬纸的;鼓面用羊皮、牛皮、蛇皮或纸制成,其中以木身羊皮面的拨浪鼓最为典型。

很多人不知道,早期的拨浪鼓是乐器而非玩具。拨浪鼓并不是某一个地方所特有的,我国各地、各少数民族地区都出现过拨浪鼓。

“你是专家,不介绍几句这种传统工艺品?”周文波笑道。

杨奕轻笑:“大家不是都知道它叫拨浪鼓吗?”

“知道一个名称而已,但它的历史,我们还真不知道。”

“呵呵!那就说一说,我老头子也了解了解。”老校长也笑道。

知道杨奕玩古董的,肯定对这些传统工艺品等十分了解。之前,已经见识了杨奕的恐怖,无论是记忆力,还是眼睛,都令人吃惊。

现在,就考一考他的知识底蕴了。

“拨浪鼓,肯定是出现在鼓之后。而鼓出现的时间,非常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拨浪鼓呢!它真正成型于战国时期。”

“不过,战国时期,它不叫拨浪鼓,而是叫鼗,很难写的一个字。”

“那时候,产生的鼗作为打击乐器,依靠摇动时双耳自击发声,发声的节奏轻重、音律高低、声音大小都不容易控制,不能圆满准确的完成复杂的鼓点。”

杨奕见连摊主都在认真听,也就讲下去。

“发展至宋代的拨浪鼓已经在三个领域出现,一是礼乐之用;二是商业之用;三是儿童拨浪鼓。”

历代礼乐中都有鼗,宋代当然也不例外。商业之用则是指“货郎鼓”,民间货郎一般是持拨浪鼓招徕顾客的。与此同时,拨浪鼓也成为深受儿童喜爱的玩具。

“宋朝的时候,这种鼓已经发展得很有意思。我看过南宋苏汉臣所作《五瑞图》,里面就有拨浪鼓,十分精彩。”

五童子或戴面具、或涂面,聚集行大傩舞,其中一人双手各持一件拨浪鼓。右手持鼓举至额头左指;左手持鼓自胸前右指。两只拨浪鼓相同,都是两层鼓。上面的小鼓扁而圆,下面的鼓长而类似腰鼓。鼓面彩绘花纹;长鼓的鼓身铜镶小花,精致美观的程度为前所未有。

“纵观拨浪鼓的古今,自先秦时期鼗鼓诞生直到今天,拨浪鼓这种乐器与玩具的形态居然没有什么变化。历代绘画、图案中的拨浪鼓,与今天的拨浪鼓大都大同小异。一种乐器与玩具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流传,不改初创之型,真是难以置信。”杨奕说道。

他刚说完,后面传来一个老人的声音。

“后生仔!见识不凡,能将拨浪鼓了解得如此详细,也是很难得。”

杨奕等人看过去,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家,手里把玩着两个核桃,都被把玩得红里透紫。

看到这架势,杨奕就知道,这是一个同行呀!

“老人家谬赞,小子我也是略知一二!”

“好一个略知一二!不用谦虚了,年轻人。”老人眼睛看向杨奕手里的葫芦丝,心里微微惊讶!

这里他也经常来散心,但也没有发现还有宝物呀!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