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惠读书>历史>1850再造中华> 第173章 新宁实业公司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3章 新宁实业公司

广西七山二水一分田。封建时代,这是一件令人绝望的事。多山就意味着道路崎岖少田就意味着粮产不丰、人口不盛。

根据《清实录》的记载,1851年,全国人口有4.3亿人,广西仅有人口782万人,不及江苏省的五分之一。当时,江苏省全省人口4430万人,苏州府人口最多,约有654万人。

在晚清,广西是有名的穷省,官员视如畏途。

但从工业的角度看,多山就意味着多矿藏。多水,就意味着交通便利、航运方便。

这就意味着,广西具有发展工业的潜力。

譬如广西南部,就富含煤矿、铁矿。铁矿方面,主要有渠香、那龙、扶绥、东罗等处铁矿。煤矿方面,主要有马山、隆安、上思、海渊、扶绥等处煤田。

南宁、太平两府既有铁矿,又有煤矿,非常适合在此建造钢铁厂。左江、明江贯穿两府,为煤、铁运输提供了绝佳的便利。太平府还有稀土矿,更为制造新式枪炮提供了可能。

实际上,太平府自古就盛产铁器。黑旗军到来之前,这里有数座铁矿,高炉林立,为广西、越北等地提供铁器。

在封建时代,华夏文明一直领先全球,在炼铁技术上很有造诣。早在西汉时,华夏便开始使用高炉炼钢。考古发现,当时的炼铁竖炉规模惊人,大小不输于大月进时期的土制高炉。

同时期,华夏还发明了"炒钢法"、“百炼钢"技术。

“炒钢法",即利用生铁“炒"成熟铁或钢的新工艺,产品称为炒钢。

“百炼钢",即俗称的"千锤百炼",不断锤打熟铁,祛除铁器中的碳、硫杂质,"百炼成钢"。

东汉光武帝时,华夏发明了水力鼓风炉,即"水排",比欧洲早1100多年。

东汉晚期,华夏又发明了“灌钢"方法。在西方1742年发明"坩埚炼钢法"之前,“灌钢"法一直都是最为先进的炼铁技术。

不管是"灌钢"法还是“坩埚炼钢法",世界炼钢技术并未实现实质性的突破。这两种办法所炼出的铁,只能称为生铁、熟铁,含碳、硫杂质较多,需要反复锻打才能去除杂质,成为钢铁。

进入十九世纪中期,西方机器工业、科学技术遭遇瓶颈。西方已经发明了地铁、火车、电报、斜拉钢索桥、蒸汽打桩机、大口径火炮、螺旋桨、铁壳船..但受制于材料技术,特别是缺少低成本的炼钢技术,

这些科技发明尚未得到广泛推广。譬如大口径火炮,如果钢材质量不好,火炮炮管就承受不住膛压,就容易炸膛。

人类亟需发明低成本、高强度、可推广的炼钢技术。

从历史上看,人类在炼钢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源于1856年英国工程师贝赛麦发明的“酸性转炉炼钢法",又称“贝氏炼钢法"。

贝赛麦采用形如梨状的炉子,用黏土作为炉衬,从炉底向炉内的铁水吹入空气来进行炼钢,称为底吹空气酸性转炉炼钢法。

这种炼钢法有个弊端,由于采用酸性酸性炉衬,因而不能进行脱磷和脱硫,只能冶炼含硫、磷量低的铁矿石。

1879年,英国人S.G.Thomas发明了“碱性空气底吹转炉炼钢法",使用镁砂或白云石等碱性材料作高炉内衬,成功在冶炼过程中脱硫脱磷,解决了冶炼高磷生铁的问题。

这种炼钢办法对铁矿石要求不高,应用面广。华夏铁矿品质不高,含硫、含磷量高,非使用碱性空气底吹转炉法炼钢不可。

时至现代,人类的炼钢技术仍然基于"碱性空气底吹转炉炼钢法",只不过高炉容量更大,自动化程度更高,冶炼效率更高而已。

幸运的是,杨烜很早就意识到了"碱性空气底吹转炉炼钢法"的划时代意义。黑旗军刚攻下太平府,杨烜便指示后勤部把兵工厂迁至太平府。

之前,黑旗军攻下广东肇庆府,在肇庆收编数百名火药工人、铁匠、煤矿矿工等,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兵工厂、工兵营。

兵工厂厂长为廖坤,出身于肇庆府火药世家。一年多以来,兵工厂已经初具规模,可以自主自足地制造火药、冷兵器、土枪土炮等。

黑旗军攻下南宁、太平府后,从此有了根据地。兵工厂也得以安定下来,可以集中精力制造军械。

太平府内的煤矿、铁矿多由官府监督,承包给有身份的地方士绅。至于产量特别丰富、易于开采、品质较高的矿藏,往往由满清工部派员管理,实行官营。

黑旗军兵工厂到达太平府后,直接没收满清官营矿藏。廖坤是广东人,头脑灵活,经营工厂很有一套。www.

按照杨烜的指示,廖坤把兵工厂改组为股份制公司。公司驻地在新宁州,称"新宁实业公司",简称"新宁公司”。因新宁州濒临左江,境内铁矿、煤矿林立,冶铁业较为发达。

新宁公司由黑旗军控股,吸收社

会资本,下设三个子公司:新宁钢铁厂、新宁枪炮厂、新宁弹药厂。

这三个子公司,又以钢铁厂最为紧要,最受杨烜关注。因为钢铁厂负责冶炼钢铁,而钢铁正是近代工业最重要的基础材料。

别的不说,枪炮厂要制造性能良好的步枪、火炮,就要钢铁制造无缝钢管;弹药厂要制造高性能无烟火药、开花弹,就要制造浓硫酸、浓硝酸,就需要钢材制造高强度、高密封性的容器。

暨南军政府成立之初,杨烜便多次亲临太平府,指示新宁公司制造炼钢用的焦炭、碱式转炉。

新宁公司董事长廖坤不负众望,带领工匠逐个攻克技术难题,成功使用碱性空气底吹转炉法试制钢铁。

实际上,碱性空气底吹转炉法原理并不难。当时人们之所以未能实现低成本炼钢,一是不明白使用焦炭;二是不懂得把空气吹入钢水。

焦炭由煤炭制作而成,使用土法即可制作,即:把煤炭置于相对密闭的窑炉中,在一侧开口点燃煤炭。煤燃烧产生废气,产生高温,促使剩余的煤炭裂解成煤气,煤气与废气形成热气流,经窑室侧壁的导火道继续燃烧如此循环往复,原煤中的硫、磷成分会大量减少,生成相对纯净的焦炭。

至于把空气吹入铁水,实则是要让空气里的氧气,氧化铁水中残存的炭、硫等杂质,从而得到含炭、硫量低的钢水。

按,现代炼钢依然要向铁水中吹入气体,只是已经不用空气了,而是改用了纯氧。

至于碱式转炉,难度亦不大。明朝时,华夏民间炼铁业较为发达。铁匠已经开始使用碱式炉衬,并在炼炉中加入白云石、萤石等碱性溶剂。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国铁矿品质普遍不高,含硫、磷杂质较高,需要碱性材料中和硫、磷等酸性材料。

倒是转炉有些难度,因为碱式底吹转炉炼钢法要求钢水从一个炉子转入另一个炉子。为提高炼铁效率,通常使用可活动的高炉,方便倾倒铁水。

华人一向聪明伶俐,这自然也难不倒新宁公司的工匠。为了给暨南军政府献礼,公司赶在1851年12月建成一座试验用小高炉,成功实现碱性底吹炼钢法。

杨烜得到消息,喜不自胜,当即准备前往视察新宁公司。

恰在此时,刘旻虎也带着伍菡前来南宁。

真是喜上加喜!

杨烜改变行程,前往八尺寨迎接伍菡,准备带她一同前往新宁公司。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