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惠读书>历史>汉末雄风> 第一百一十章 农闲发明忙,偷闻佳人香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一十章 农闲发明忙,偷闻佳人香2

赵旻在前一日日落时,已将首批粮草、辎重为两路大军备齐。

因此,大军誓师之后,便在灿烂的启明星照耀之下,在蹄声隆隆中,踏上了征程。

赵旻立于高台,蹙眉目送大军远去,终是放不下心。

他来到这个时代后,未亲自率军参与大型战役还是首次。

尤其是,这一战对攻略凉州至关重要。

于是,心中不安的赵旻,便径自去了荀彧府上。

在荀彧的书房坐定后,荀彧抚须问道:“公达是否随军?”

赵旻颔首:“大人,公达先生已随前将军赴安邑。”

荀彧笑了:“既如此,阿旻便无需忧虑。公达之智,犹在某之上也。”

赵旻不放心,所以将荀攸、刘晔都派了出去。

荀攸随颜良军,刘晔则随赵云、徐晃军。

在董昭、鲁肃需要总揽卫府全局的情况下,这二人已是赵旻最顶级的谋士。

荀攸自不必赘言,刘晔在得以尽展所能的情况下,已多次自我证明,其人能力不在荀攸之下。

然而,如此英才,曹操却不敢重用。

但无论如何,赵旻也算弥补了历史上刘晔怀才不遇的遗憾。

言归正传。

荀彧显然心情不错。

其人取出几卷简册,兴致勃勃道:“阿旻,昨日某已向诸郡下达政令,首批肥已陆续运至颖川、陈留诸县。

若此试验可成,某等便再无乏粮之忧矣,汉室亦当兴焉!”

中原诸郡因初平、兴平年间西凉李傕、郭汜二人大肆劫掠,以至于人口锐减。

甚至洛阳、长安这等名都,都百里无鸡鸣。

历史上汉末学者仲长统说“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其人又说“此则又甚于亡新之时也”。

也就是说,汉末乱世比新朝之乱造成的破坏还要严重。

塔读小~。>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此时,年方弱冠的仲长统还在青、徐、冀三州四处游学,情况与诸葛亮相似,还未成长为大学者。

仲长统的仲长是复姓,其人单名统,字公理,兖州山阳人,在《后汉书》有传,在《三国志》无传。

不熟悉三国历史者,还真不知此君何许人也。

言归正传。

因为此时中原人口不及河北,中原经济又远未彻底复苏,所以赵旻此时的经济基础,与袁绍相去甚远。

所以,对这等出兵五万人的大战,赵旻才会担心不已。

他不是袁绍,委实耗不起。

所以,见荀彧信心满满,赵旻便苦笑着摇起头。

“大人,即便此事可成,汉室一时之间亦难以复兴。而今之户口,较熹平年间相去甚远,乃至十仅存一也。”

熹平年间,是西历172-178年,彼时是东汉的黄昏期。

彼时东汉恰如黄昏时的落日,在短暂辉煌后,迎来了漫漫长夜。

彼时东汉可统计人口有近五千万,加上士族豪强瞒报之奴客、部曲,实际人口可达六千余万。

而如今,赵旻占据的兖、徐、豫、司隶及南阳、九江…

赵旻在尚书台看过户口统计,在安置流民后,仅有五十余万户,不足三百万口。

即便加上瞒报之人口,也绝对超不过四百万。

而且,这是中原腹心之地。

河北四州之地,赵旻大概了解过,实际人口有近六百万。

益州、扬州加上交州,即便算上山越人和南蛮人,人口也绝对超不过三百万。

换言之,此时天下人口,已比二十年前减少了八成有余。

如此人口…何谈复兴?

听罢赵旻讲述,荀彧原本不错的心情,此刻已荡然无存。

赵旻叹道:“大人,以是故,旻对此番远征放心不下。”

荀彧宽慰道:“阿旻不必过虑。”

随即,荀彧转移话题:“阿旻,某有一问。此战若胜,阿旻欲何以处置左贤王部族?”

赵旻对此胸有成竹:“大人,旻当礼召其豪右,稍稍荐举,使诣卫府;豪右若尽,乃次发诸丁强以为义从;

又因大军出征,分请以为勇力。吏兵已去之后,稍移其家,送长安、洛阳,如此,此二都可兴也。”

“稍”的意思,是渐渐。

赵旻的意思是说,先将左贤王帐下大臣举荐到卫府,那些人都有各自部曲,这是去其枝叶;

随后,赵旻再将壮丁征为义从,也就是职业兵,这是去其主要枝干。

最后,赵旻将匈奴人都强制迁至长安、洛阳,编户为汉民,彻底将其众汉化,将大树连根拔起。

首发&:塔>-

读小说

这是历史上梁习的“伐大树”策略。

靠着这个“伐大树”的策略,梁习几乎将匈奴的大族、丁壮掠夺殆尽,而对待反抗者,则“兴兵致讨,斩首千数,降附者万计”。

然而,对匈奴部众而言,历史的实际情况远比记载的更加糟糕。

他们的下场远远不止是“同于编户”,而是大量沦为奴隶。

这是这个时代汉人那狭隘的民族观造成的。赵旻这个后世人当然不会如此偏狭。

赵旻此番遣大军出征南匈奴左贤王部族,一是为了让南匈奴人知道,你大爷还是你大爷,你们依然还是孙子;

二则是为了壮大实力、为讨伐韩遂提供臂助。

按照荀彧的情报显示,南匈奴左贤王部族,共有近三十万部众,将近七万可战之兵。

五万骑兵远征,主要目的是征服,而非杀人。

三则是为了收编匈奴人口至长安、洛阳,以加速发展这两大故都。

左贤王近三十万部众,打散后充入这两大故都,不但可屯田,而且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后,将繁衍出多少人口?

这便是赵旻打的如意算盘,而且显而易见,荀彧与赵旻不谋而合。

荀彧心情又好了许多。

“阿旻所言极是!况且,若此计可成,羌胡、鲜卑、乌桓或亦可如此也。”

赵旻苦笑抱拳:“大人,此乃后话也。袁本初虎踞河北、鹰扬河朔,非三年五载便可败之也。”

袁绍屯田的时间,比曹操更长,成果也更加斐然。

而且,袁绍周边之敌,无论乌桓、鲜卑,还是匈奴、张燕,都曾被袁绍反复摁在地上摩擦。

这等强敌,哪里是说赢便能赢的!

官渡之战,只是赵旻机关算尽的侥幸罢了。

荀彧挥挥袍袖,不再与赵旻讨论这个沉闷到有些压抑的话题。

“阿旻,你还有何奇思妙想,趁农闲时节,不妨一一投产。便是荀氏财力不足,亦有杨氏、钟氏可资助你。”

赵旻不假思索道:“大人,旻欲改进造纸、雕版印刷、线装封订,如此一来,书卷成本将大幅降低,黎庶亦可读书识字。”

造纸没有技术壁垒,只需将原料从树皮、麻替换为竹,再按照比例加入明矾、松香和烧碱,便可得到韧度极高、书写印刷性能极佳的竹纸。

这三样助剂,赵旻如今都不缺。

这种纸的价格,也不会太高…虽然赵旻加价率一向很高。

在近两千年前的汉末,赵旻发明不出活字印刷,汉末的基础科技,落后北宋一大截。

赵旻能做出线装封订便已是极限。

坩埚炼钢法成本太高、且产量太低,赵旻不打算将此推广,只打算用于制造高强度工具。

比如线装封订用的钩针、转轴、曲轴、斜杆、连杆、齿轮等等,好吧,这东西的学名叫做装订机。

其原理与缝纫机大同小异,可视为简化版缝纫机。

炒钢法和百炼钢,如今都已应用,赵旻在此基础之上,又加入了一些助剂,以提升钢坯含碳量、并降低其含氧量。

如此可使钢坯强度、韧度达到平衡。马蹬用的便是此钢坯。

总之,赵旻如今实力虽远不及袁绍,但其人潜力巨大。

荀彧这个文化人,显然对造纸、印书极感兴趣。

问明此事详情后,其人不假思索道。

“阿旻,你且试验一番,某这便与文先公、元常兄及孔北海商议一二。”

赵旻干劲儿也被鼓舞起来。

“大人,既如此,旻便先做试验。”

说着,其人站起身跃跃欲试。

而就在此时…

【作者题外话】:刘晔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于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魏书刘晔传》

这是陈寿对刘晔的赞语。

刘晔虽然功勋至大,但在魏武、魏文、魏明三朝,却均受猜忌;不仅其才华无法尽情施展,甚至连身家性命也岌岌可危。

(刘)晔睹汉室渐微,(自)己为支属,不欲拥兵。--《魏书刘晔传》

原因很简单,他姓刘,虽然他不忙。

做为专注称帝二十年之人,曹操猜忌宗室很正常。

刘晔的人生,清楚描绘了“前朝宗室”在新朝的尴尬境遇。

青年时代的刘晔,文武兼备,又曾在乱世诛杀英豪(郑宝),割据一方。

晔有胆智,言之皆有形。--《傅子》

似刘晔般的枭雄人物,其实与刘勋、刘备的气质、履历颇为相似。

只不过因为在曹魏没有掌兵的机会,因此其人逐渐退化为谋主型人物。

看刘晔在魏明帝朝

始封侯,且食邑不过三百,爵位不过亭侯;便知道魏武、魏文两朝,刘晔根本得不到带兵的机会。

刘晔不仅没有领兵的机会,甚至连献纳的计策都被经常否决。

虽然后续发展,无数次证明了刘晔的战略眼光有多么锐利。

讽刺的是,刘晔的能力越高,曹氏对其的猜忌也便越重。

这又形成一个悖论:

身处“嫌疑之地”的人物,不能太没用,又不能显得太有用。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汉末动乱,人口锐减,大量都邑荒芜废弃。

即使是洛阳、长安这样的百年帝都,也在初平(190-193)、兴平(194-195)年间相继遭到毁坏。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建安年间(196-220)曹操致力于营建许县、邺县,直到曹丕继位才重新定都洛阳。

(董)卓自屯留毕圭苑中,悉烧(洛阳)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孑遗。--《后汉书董卓传》

时长安中盗贼不禁,白日虏掠。(李)傕、(郭)汜、(樊)稠乃参分城内,各备其界,犹不能制,而其子弟纵横,侵暴百姓。--《后汉书董卓传》

关于汉末城市的毁弃问题,彼时的许多见证者均有过生动描述。

汉末学者仲长统说“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

曹魏护军蒋济说“今虽有十二州,至于民数,不过汉时一大郡”。

陈寿亦曾借《张绣传》表示“是时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

以及今日,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此则又甚于亡新之时也。--《后汉书仲长统传》

是时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诸将封未有满千户者,而(张)绣特多。--《魏书张绣传》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汉末三国流行的纸,是左伯纸。

左伯纸虽好,又焉能与竹纸相比?

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咱们聊一聊本书兵器中,出场频率第二高的环首刀。

代表人物:所有人。

东汉末期,剑逐渐演化为仪仗兵器和贵族身份象征,不再应用实战。

实战兵器为“环首刀”,汉武帝时期为了远击匈奴而发明流行的一种“单手直刃方头重型砍刀”。

其使用“锻钢法”,利用反复折叠锻打刀条,去除金属当中的杂质。顶点小说

一次折叠锻打为“一炼”,一般的中下级士兵能配有十炼的武具已然不易。至于廿炼(二十炼)、卅炼(三十炼)、五十炼的兵器,便无疑是门阀贵族的专享了。

比如曹丕曾铸百炼环刀,无疑是传国宝器。

(曹)丕造百辟宝刀。其一文似灵龟,名曰灵宝;其二彩丹霞,名曰含章;其三锋似崩霜,刀身剑侠,名曰素质。--《典论》

环首刀单手形制是因无马镫,必须腾出一只手握缰绳辅助平衡;

刀脊厚则不已断折;

直刃是因铸刀技术的时代限制,西汉中期尚无法铸造曲刃刀(单手曲刃刀的大规模应用是元朝之后);

刀柄末端铸环,是为了方便骑手将绳索套过刀环,固定手腕,避免马上砍杀时兵器脱手。

关羽佩刀即环首刀。

环首刀是中国刀之祖,唐刀之前身,日本刀的外国直系祖先。

咱继续拿刘晔为例。

在三国游戏中,刘晔是以文弱书生形象出现的文官。

刘年轻时果敢有胆,坐中诱杀山贼郑宝。

刘晔本欲灌醉郑宝后杀之,不料郑不善饮,滴酒未沾。

刘晔等得不耐烦,竟自己起身抓起郑宝的佩刀,一刀击斩,血溅五步。

群贼丧胆,望风披靡。

晔令家僮将其众坐中门外,为设酒饭;与宝於内宴饮。密勒健儿,令因行觞而斫宝。宝性不甘酒,视候甚明,觞者不敢发。晔因自引取佩刀斫杀宝,斩其首以令其军。--《魏书十四》

刘备入蜀,命铸刀匠蒲元,铸造五千口环首刀。

黄武五年,孙权令刀匠铸万口环刀,十口宝剑。(《刀剑录》)

可见实战操作中,刀剑地位之差异。

其实,如果抛开手感与配重而言,单单从金属的强度、韧性考虑,今天超市中最普通的菜刀,性能也能秒杀古代的神兵利刃。

毕竟它坚韧锋利!

当然,那不能拍蒜的菜刀例外。

现代的一把水果刀,放到古代也是摧金断玉的名器,大概可以和“鱼肠剑”相媲美。

云某喝得有些多,这些是之前整理的存稿,先说这么多,下一章咱们继续说。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