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章性格坚韧、勇敢、节俭、刚毅。
自尊心强,自卑感重,好猜疑,多忌讳。www.
他在征求意见时,能广开言路。可要一旦做出决定,也是极难更改的。
是以刘三吾怎么都想不明白,明明定好的“不征之国”名单,怎么轻易就被秦王更改了。
却不知朱元章就是顾及颜面,才要尊重朱樉的意见。
毕竟是他选定的继承者,目前也找不到比其更合适的。
既然朱樉对“不征之国”的名单有异议,自然可以商量。
免得等自己死后,被儿子将各种政策、规矩全盘推翻,那才叫没面子呢!
刘三吾不知朱元章的心思,站出来颤颤巍巍道:“却不知,日本不可不征的缘由,是什么?”
朱元章暼了眼朱樉,一副你弄出的麻烦,你来解决!
朱爽笑着道:“一嘛,自然是因为倭寇骚扰沿海,冒犯我大明天威。其二,是其君主称天皇,号称是天照大神的后裔,你说,岂有不征讨之礼?”
刘三吾闻言错愕,竟说道:“有这种事,却不知王爷,从何处听来的消息?”
朱樉冷笑,“消息的真实性,就不用质疑了。刘大人若不信,等再抓到倭寇,您亲自审问一番,便可知晓。”
见秦王态度坚决,刘三吾已信了七成,心中暗暗叫苦。
似他这样的老夫子,最重礼法。
大明自诩天朝上国,何为上国?
普天之下,唯有大明的君主可以称皇,其余的最多也就是个草头王。
就好比一伙贼人上山,自称什么混天王、过海王,官府都懒得管。
可你要自称皇帝,封了丞相、将军、妃子、定下年号,哪怕人数极少也是必须剿灭的。
从前若不知道也就算了,这会当着皇帝与满朝重臣的面,就不能含湖过去了。
只得道:“日本撮尔小国,狂妄自大,僭越犯上,自称天皇,确实该征讨。只是,元世祖两败于日本在前,我大明当引以为戒,从长计议!”
礼部尚书任亨泰也说:“刘大人言之有理,日本不可不征,至于
何时征讨,就需从长计议了!”
在这些文官看来,朱樉年近四十,岁数已经不小了,早年又荒淫酒色,之前还中过毒,能活到哪年还不一定呢!
他儿子朱尚炳瞧着,倒是个宽厚仁慈的,到时忽悠……劝阻一番,征讨日本这事就算过去了。
在不在“不征之国”名单里又怎么样,关键是办事的人啊!
见众人在日本的问题上达成一致,朱元章冲朱樉道:“对了,你之前说,安南,也要征讨?什么理由,讲出来大家议一议!”
朱爽道:“理由嘛,也简单,其一,安南是华夏故土。秦灭六国后,始皇帝派兵平定岭南,设置三个郡,其中的象郡位于今安南北部和中部地区。也就是从那时起,安南纳入华夏版图。….后来虽有赵佗据险创立南越国,然在汉武帝时期,再次被彻底的征服并设立九个郡。此后一千多年,安南一直处于华夏王朝的直接统治下。
华夏虽大,却没一寸土地是多余的。我大明重开日月天,更没理由眼看故土流失在外……!”
朱棣听得心潮澎湃,忽然道:“说的好,二哥,我支持你,华夏虽大,却没一寸土地是多余的。安南,不可不征!”
朱?则有些不悦,白了朱棣一眼,心里道:“你激动个什么劲,跟你有什么关系啊,纵然打下安南,还能给你增加封地不成?”
却说道:“似乎有些道理!”
刘三吾却说:“收复故土,也算师出有名,奈何安南立国已近五百年。当地百姓已自成一族,不复华夏苗裔。劳师远征,靡费钱粮,却不见收益,纵然国库充裕,亦禁不起消耗啊!”
户部尚书赵勉道:“安南潮湿炎热,瘴气弥漫,百姓贫苦,收不到多少税,还要供养驻军,开销怕不会小啊!”
朱爽道:“那里气候炎热,稻米一年三熟。所谓百姓贫苦,是大户们压榨的太狠。若将其国内士族迁至大明,将安南的土地平分与百姓,其民必然感念大明恩德,其粮亦可用于国内赈灾、
国储,获益良多啊!”
此言一出,奉天殿内瞬间安静。
刘三吾、詹徽、赵勉、任亨泰等文官大员,都是心头一惊,想起史书上的一句话,秦,虎狼也!
怎么感觉朱樉,比朱元章还危险啊!
老朱虽然给官员的俸禄不高,弄了好几个大桉,杀了不少大臣,可平心而论,对待文人阶层还是很好的。
可朱樉竟说出,要把安南一国的士族都迁至大明的话,这等于要在安南境内,消灭其士族阶层啊!
这就有点可怕了,他对文官士大夫的态度,也值得商榷,要试探一下啊!
文官们沉默,武将瞬间活跃,对于他们而言,出征意味着立功的机会。
尤其是以天朝上国打番邦,总觉不要太容易,纷纷赞同朱樉的观点。
朱元章见状,当场拍板,安南,亦不在“不征之国”之列了!
事已至此,他也不指望其余几个国家在未来,能免遭朱樉的“毒手”。
可既然定下了规矩,也不能因为朱樉几句,就全盘推翻。
反正只是番邦属国,其兴亡存续对大明都没有太大影响。只要核心领土没事,总能传个几百年吧!
说完安南的事,再想镇守江浙的大将人选。
此人须精于战事,年龄不能太大,爵位不能太低,免得被朱允炆压制,乱了章法。
大殿内的武将勋贵瞧了瞧,除了李景隆,也只能是魏国公徐辉祖。
当即道:“命魏国公徐辉祖出镇江浙,安陆侯吴杰副之,训练士卒,扫平倭乱。”
徐辉祖闻言,忙出列跪地,“臣,领旨,必不负陛下所托。”
事情议定,众大臣离开,朱元章则留下秦、晋、燕、越四位王爷,及李景隆一个国公一起用膳。
席间,自然是希望几个人兄弟同心,叔侄同心,万不可同室操戈,使国家生乱。
朱爽自然没二话,朱?、朱棣也是一副兄友弟恭的和气样子,朱允炆恢复了往日宽厚谦仁的风范。
几个人是“逢场作戏”,只等老朱咽气啊!.
余生所念提醒您:看完记得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