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惠读书>历史>血火河山> 第四百二十六章 - 安加拉河大会战 (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二十六章 - 安加拉河大会战 (下)

在法瓦革基俄军总共安排了7个步兵师两个预备役师和一个骑兵旅的庞大力量在战斗打响的一开始双方就陷入到了激烈的搏杀之中。00多辆坦克当成开路先锋奋力在阵地前清扫出一条道路后面的近2000门火炮毫不吝啬的向俄军阵地发射出一枚接着一枚的炮弹步兵则象潮水一样蜂拥而上。机枪和做新型的冲锋枪组织成交叉火力将子弹象下雨一样倾泻到俄军阵地一颗颗手榴弹被使劲扔出在俄国人的士兵群里爆发出巨大的火光。

8点法瓦革基前沿阵地被突破中国军队奋力向前突进了大约2一3公里俄军迅速在第二线阵地组织起顽强的反击。俄军7个正规步兵师在中国士兵的冲击下损失了大约万人左右不得已的俄国指挥官开始投入预备役部队。

在中国军队攻击最凶猛的时候俄军派遣他们引以为自豪的骑兵旅参战希望能够阻挡住中国人的攻势。这支穿着华丽服装以骠骑兵为主的部队一上来就发扬了他们一贯勇猛的作风仅以双腿夹马左手持枪射击右手挥舞着马刀发出“荷荷”的声音无所畏惧的想中国军队人数最多的地方冲去。

他们的精神最值得人敬佩但可惜骑兵这种部队在拥有着先进武器的中国军队面前已经实在太落后了不管是骠骑兵还是枪骑兵。当遇到坦克这种钢铁巨兽地时候所能发挥出的威力简直是渺小可怜的。

马枪子弹打在坦克的钢甲之上除了发出动人的声响之外对坦克的伤害一点也没有但坦克重机枪所编织出地火网却把骑士们一个接着一个的从马上打下。偶尔有些骑兵勉强冲到坦克面前他们举起手中的马刀用尽全身的力气向坦克地装甲上砍去但每次都能惊讶的发现自己的马刀断成了两截。

中国军队坦克和步兵组成的队伍迅速把骑兵旅分割包围起来在机枪、步枪和冲锋枪的联合火力的打击之下。马上地骑士越来越少地上的尸体越来越多一匹匹失去了主人孤零零的战马独自发出了阵阵的哀嘶。

不到一个小时拥有着悠久而光荣传统的这支俄罗斯骑兵旅全数阵亡。在未来不管是中国还是其它哪个国家的历史上记载都用到了“全数阵亡”这几个字。

中国军队虽然毫不费力的解决这支部队。但却一样感佩于他们勇敢的精神。在战斗结束之后中国士兵企图在尸体中找到一个还活着地骑兵但结果却让他们失望。

随着俄国骑兵旅的全军覆灭和两个预备师的投入战场法瓦革基的俄军指挥官手里已无机动部队可以使用但中国军队却将最后的预备部队一个整师投入战场与法瓦革基的俄军进行决战。

战斗到2月2日中午随着中国飞机的参战。法瓦革基正面战场被全线突破三个师地中国军队向出闸的猛虎一样冲入俄军阵地近十万的俄国士兵绝望地做着最后的困兽之斗。

在阵地争夺呈现白热化状态的时候中国军队开始使用火焰喷射器攻击俄国士兵。

其实火焰喷射器并不是什么先进的武器德国人理查德费德勒于90年造出了一个火焰喷射器样品供德军评估。费德勒的装置已经基本上具备了现代火焰喷射器的一切特征该装置为人力携带配有一个周长为2米的筒形容器容器内部水平分为两部分。下半部为压缩空气瓶上半部为燃烧剂瓶。当射手压下燃料筒上的节流阀手柄时压缩空气将液体燃烧剂经一个橡皮管从钢质的发射管口喷出发射管口有一个简单的点火装置液体燃烧剂被点燃后形成一束蘑菇状的火球喷向目标。这个装备的射程是8米能够持续喷射两分钟。但点火信管是一次性使用的每次发射都必须换用新的。

费德勒的装置直到十年后也就是9年才被德国军方采纳。

德军组建了一个有2个连的特别团装备了现代历史上第一种火焰喷射器。95年2月法国人在凡尔登率先尝到了德国人的烈焰两个月后95年7月30日英国人在市兰德地区霍格的战壕里也尝到了这种混合着汽油、橡胶和硫磺的地狱之火的味道两天的战斗中英军共损失了3名军官和75名士兵。

中国人的火焰喷射部队除了装备更加先进高效之外而且几乎每个军都配备有两个以上装备着火焰喷射器的团。

王春龙将三个师里所有装备有火焰喷射器的部队全部集中了起来尽情地向顽固抵抗的俄军阵地喷吐出这种来自地域的火焰。俄军士兵在熊熊的大火中哀号惨叫一个个浑身冒着火光的士兵从阵地中冲出发出的声音让人听起来惨不忍睹战场上除了充斥着血腥味外还多了一股股刺鼻的焦臭味。实在不忍心看到同伴遭受这种折磨的俄军士兵闭着眼睛向那一团团的火人扣动了枪上的扳机亲眼看着同伴死在自己的枪口之下。

在中国军队不停顿的打击之下俄军彻底崩溃了他们完全丧失了抵抗的意志成营成连的士兵要么被集体歼灭要么主动放下了武器走进了俘虏的队伍。

王春龙手下的部队本来就不是很多突然之间多了那么多俘虏他根本没有足够的人手来看管俄军俘虏。有的上千人的俘虏队伍居然只有区区一个班地士兵押解。但完全有能力反抗的俄国俘虏却老老实实的在中国士兵的押解下走到了后方的战俘营在他们看来战俘营远比前线阵地更加安全更加能够得到生命上的保障。

法瓦革基有规模地抵抗结束了在整个战场上仅还有少数的俄军部队还在顽抗但这样的抵抗却已经无法对中国军队构成任何的威胁。2月5日随着法瓦革基俄军总指挥伊万乔夫少将挥舞着白旗带着警卫走出战壕。宣布向中国军队投降法瓦革基攻坚结束了。

发生在法瓦革基四天地攻坚战俄军九个师又一个骑兵旅接近十万人部队在中国军队的凌厉攻势下被彻底歼灭共约三万五千人战死。以伊万乔夫少将为首的五万九千人成为了中国军队的俘虏。在这场战斗中四千中国士兵受伤、战死或者失踪。

俄军在法瓦革基遭到了惨败除了十万人的部队烟消云散之外布拉吉克的战略重地法瓦革基最终掌握在了中国人地手中整个布拉吉克右翼防线洞开中国军队完全可以从法瓦革基这里长驱直入对布拉吉克的俄军进行最后最致命的攻击。

当伊万乔夫少将随着俘虏群从战场上下来的时候。他看到一名肩抗中将将星的中国军人正在一群军官的簇拥下向他们走来伊万乔夫少将急忙从战俘群里走出向中国中将敬礼道“俄罗斯法瓦革基总指挥伊戈尔阿列克谢耶维奇伊万乔夫少将向您致敬。”

这些俄国的将领们虽然傲慢无理盲目自大但秉承的贵族血统和俄国军队地规矩让他们看到了比自己官衔高的军官从来不敢忽视礼数不管对方是自己人还是敌人。

“中华帝国国防军西南军团第9集团军第47军军长中将王春龙。”王春龙同样向俄国少将端正地敬了个礼。

伊万乔夫少将说道“做为法瓦革基的俄国最高军事指挥官我们虽然战败了。但我代表所有的俄军士兵希望得到有保障的战俘待遇希望我们的生命不会受到威胁。”

王春龙笑了笑“我会的所有地俘虏都将受到人道的待遇但这是建立在你们放弃抵抗的基础之上我不希望你地士兵和中国的看管部队发生什么冲突那样的话我将无法做出任何形式的承诺!”

“我会约束我的部下的。”伊万乔夫少将放下了心“在进入战俘营前我希望问一个很私人的问题。不知道中将阁下能否允许。”

“只要不涉及到军事秘密我可以回答你的问题。”王春龙淡淡地说道。

伊万乔夫想了一下说道“我非常好奇贵国的军队准备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来结束这场战争中国和俄罗斯都是大国打下去或者会两败俱伤的。”

王春龙不假思索地说道“我们的元首已经代我回答了这个问题只有你们的沙皇尼古拉二世宣布无条件投降才能结束战争否则十年、二十年死上再多的人我们都将奉陪?”

“但是这场战争却是你们先挑起来的简直可以说是毫无道理的战争我对此只能表示愤怒和遗憾。”俄国贵族那种偏执在伊万乔夫的身上又显露了出来。

王春龙大声笑了出来笑得伊万乔夫少将莫名其妙等笑声停了下来王春龙冷冷地说道“中国是同盟国的一员俄国加入的是协约国你认为这其中有谁先挑起战争的问题吗?好吧把两个阵营的问题先放到一边伊万乔夫少将我很想反问你一个问题俄国对中国发动的一次次战争有什么道理可以讲吗?俄罗斯和日本在中国的土地上打得你死我活什么时候通知过中国人什么时候和中国人讲过道理?最应该愤怒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现在我们的国家强大了我们为了收复被你们在上百年间侵占去的土地而战我们为了国家的尊严和骄傲而战我们为了整个同盟国而战我们错在哪里?难道到了现在还要中国按照你们这些列强们的指挥棒而象个小丑一样的听从你们的指挥吗?”

被中国军队说得默然无语的伊万乔夫低下了他那可高傲的头颅。

“带少将先生下去吧。”几天的战斗让王春龙看起来有些疲惫他不想再和这个俄国少将再废什么话更激烈的战斗还在前面等待着他。

随着法瓦革基的陷落得到消息的布拉吉克的俄军陷入到了恐慌之中从2月日开始中国军队的攻势一浪高过一浪让俄军疲于应命根本无暇顾及法瓦革基一线。

现在法瓦革基已经控制在了中国人的手里中国军队随时都可以从正面和侧面对布拉吉特发起最后的攻击。97年2月7日两个方向的中国军队在炮火的掩护下对布拉吉克发动了总攻。布拉吉特的俄军仅在法瓦革基就损失了十万人而在几天以来中国军队凶猛的炮火打击和地面攻势下又损失了大约五万人。

当2月7日中国军队发起总攻的时候中俄双方的军力之比已经大大缩小俄军连同后备役部队从六十万锐减至四十五万而中国军队依然保持着二十万以上的攻击力量。在火炮数量方面中国军队则占据着绝对的优势3700门对俄军的不足500门。

从布拉吉特攻击战的一开始中国军队就显示了强大锐利的势头他们的炮火凶猛而且准确的打击着俄军的每一寸阵地他们的士兵以一往无前永不停止的精神向俄国士兵发动一次又一次的冲锋。

布拉吉克的俄军军官似乎有些茫然无措他们面对排山倒海一样的炮火和遍地都能看到的中国士兵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士兵们在各自为战而他们的总指挥加坦达基上将已经提前从布拉吉克撤退到了更靠近后方的坎斯亚斯明克进行指挥。

从2月7号到2月2号九天的时间里中国军队在布拉吉克的攻击势如破竹四十五万俄军处处被动处处受到打击。

俄军的阵地在一处处的丢失俄军士兵的信心在一分分的丧失面对凶猛的中国士兵他们不知道是抵抗到底还是尽早逃命好就连俄国军官们的思想也都无法统一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