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的动作还是很快的,第二天就把飞空航天的老板宋明宇请到了未来科技。
郭远对宋明宇和他的飞空航天也是很感兴趣的,在王辉和宋明宇敲定了基本合作事宜后,郭远让王辉把宋明宇带到了他的办公室。
宋明宇的资料郭远已经看过了,他今年39岁,是麻省理工物理专业的博士,毕业后在SpaceX工作过,还参与过星链的部分发射。
宋明宇显然也是对郭远有一些了解的,两人见面一番商业互吹后,郭远笑着问道:“宋总,你在SpaceX工作做过,还参与过星链的发射。
星链推进这么多年了,连年亏损,你觉得这个项目能盈利吗?”
“郭总,星链其实是没有亏损的,现在很多人说马斯克创造的火箭发射能力,明显超出了现有的全世界卫星市场规模。
所以马斯克只能用星链卫星填满剩下的火箭空间,是创造需求来缓解过剩,而星链本身不赚钱,用户少,付费不足,是一个必然亏损项目,但这只是外行人看不懂的论调罢了。”
“是吗?可据我所知,星链目前有40多万用户,每台终端599美元,月租110美元,这么算下来一年服务费才5亿多,算上终端也不到7亿。
而星链全部建设费用要差不多300亿美元,回款要半个世纪。
考虑到卫星设计寿命只有5年,每年都要更新几十亿美元的卫星才能维持运行,星链怎么看都是個赔本生意吧?”郭远笑着问道。
“郭总的数据没错,但现在算出来亏损,是用刚刚启动的营业收入减去全部航天发射费用。
初期建设花不了那么多钱,随着时间推移,营业收入会上升,而发射费用还能明显下降。
星链现在的40多万用户看着不多,但涨势很猛,有一大半用户是2022年上半年新注册的。
只算发达国家,星链潜在用户起码就有几百万,可以贡献每年50亿美元左右的现金流,基本覆盖星链的更新成本。
而据我所知,星链下一步的目标是进军第三世界,开发下沉市场。
现在世界上还有70%的陆地没有被互联网覆盖,30亿人用不上互联网。如果用地面骨干网去覆盖这些地区,就算居民能支付成本,也要几十年才能全面建成基础设施。
星链服务全面铺开之后,很多第三世界国家立刻就可以全国上网,这很可能会导致穷国放弃地面网规划,完全依赖星链,到时候星链就不存在亏本的现象了。
同时星链还和特斯拉有一定的绑定,总之星链后续发展下去是不太可能亏本的。”
郭远刚刚的问题是一个简单的小试探,宋明宇的答案和01给出的分析有80%以上的相似,这说明这个人还是很有能力的。
那后面就能继续聊下去了。
“宋总,听说贵公司在搞液体火箭?”
宋明宇点了点头。www.
“为什么直接搞液体火箭?”
“郭总航天工业的特征是成本高,产业升级快。
理想的状态应该是现役型号要尽量标准化,搞流水线生产;而正在研制的型号要大胆尝试,探索新技术。
这时候去研究固体火箭只是为了骗投资,我是不会做这种事情的。”宋明宇毫不犹豫的回答道。
“那按宋总你的想法,国内的可回收火箭应该怎么发展呢?”
“上头怎么操作我不好多说,但我们民营企业,我觉得应该走简而精的路子。”
“详细说说。”
“我觉得咱们国家的火箭型号太过冗杂了,华夏现役有11种中型火箭型号,而米、俄加起来才6种。
这么多种类的火箭,导致华夏的火箭只能半手工化生产,而新开发的这么多型号,又没有淘汰掉旧产品,相当于进一步分散了航天资源,拉低了总发射能力的增速。
所以我的公司会只对一到两种火箭型号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那宋总为什么这么看好航空航天呢?”郭远接着问道。
“郭总,你觉得过去20多年,世界经济的发动机是什么?”宋明
宇反问道。
“那肯定是石油工业和IT产业啊!”郭远毫不犹豫的回答道。
这个答案几乎是公认了,石油是现代社会最最重要的能源了,掌握了能源就是世界的霸主。
而IT产业则是改变了人类生活环境的核心技术。
华夏、米国、南棒国等国家掌握了IT产业的核心节点,所以经济持续增长。
而在IT产业中相对边缘化的岛国、欧洲,虽然还有发达的工业,但经济地位明显下降。
这些都是摆在明面上的东西。
“郭总,抛开石油工业不谈,光说IT行业,你有没有觉得现在IT行业的增长开始放缓?”宋明宇接着问道。
郭远点了点头,这两年IT行业确实不如前两年了,这也是客观事实。
“IT行业的增长停滞,势必会有新的行业作为代替,在我看来新一代航天技术已经开始拉动其他产业,有成为经济发动机的潜力。
从最近的一些情况来看,新型航天技术不仅影响民用经济,还会影响军事领域。
岛国欧洲在这方面依赖米国,它们可以不在乎,我们跟他们完全不同,必须认真对待。”
听完宋明宇的话郭远陷入了沉思。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用煤炭动力与毫米级加工精度,代表性设备是蒸汽火车。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用燃油动力、电力与微米级加工精度,代表性设备是喷气式飞机。
第三次工业革命使用新能源与纳米级加工精度,代表成果是风、光、核电设备与芯片。
航天工程可能会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吗?
郭远不太确定。
而宋明宇显然是坚信航天工业会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
宋明宇在SpaceX的工作经历让他看到了SpaceX前所未有的航天运力,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轨道数据传输量,极有可能通过廉价重型火箭,加速以智能化物联网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至少也是三代半工业革命。
宋明宇正是看明白了这个,才回国搞起了自己的可回收火箭发射公司。
不过宋明宇也知道有很多人是不看好太空工业革命的,最主要的理由是宇宙空间太远,去宇宙空间太贵,抵消了轨道设备的优势。
但马斯克发射的几千颗星链卫星,距离地面只有几百公里,比大多数乡镇去附近的二线城市还要近。
而且乡镇去大城市要绕过很多障碍物,卫星和地面之间可以直线传播数据。
几十年前的华夏人很少坐飞机,最大的障碍不是机场的距离而是票价。
现在大多数年轻人都要频繁坐火车去大城市,但不会直接购买空间技术服务,原因也是价格。
最近几年,马斯克制造了廉价卫星,用廉价的交通工具把卫星送上天,空间技术必然会快速渗入日常生活。
传统的一次性火箭向近地轨道发射,每公斤载荷的运输成本超过1万美元,最便宜的长征3号乙与安加拉火箭,每公斤也要五千多美元。
而且即使预算够花,总的运力也很有限。
在马斯克之前,人类最强的航天发射周期出现在80年代。
最高发射记录是SL在1982年创下的,一年发射了106次,其中97次完全成功,2次部分成功,SL的发射工具主要是联盟U、宇宙3M这些小运力火箭,总共发射了400吨物资进入宇宙空间,就算发挥这99次的极限运载能力,也就490吨。
而SpaceX的廉价可回收火箭只开发了第一个稳定型号,猎鹰9刚刚能重复使用十几次,就把每公斤发射成本降到了2700美元。
2021年猎鹰9发射了32次,成功率100%,近地轨道的极限投送能力达到730吨,比SL极限投送能力高出一半。
而且SL时期的火箭属于半手工的精密设备,马斯克的火箭都是能大量生产的廉价产品,技术稳定,可以高频率发射,去年已经能做到36小时发射三次了,稍微加班就能每年发射1000吨物资上去。
几十年前航天极限动员能力,
已经被21世纪的私人公司完全碾压了。
旁白把宋明宇的想法反馈给了郭远,郭远听完以后摸了摸下巴,宋明宇这个人的想法比他想的还有深。
而且除了宋明宇考虑的这些,还有一个问题是需要重视的。
那就是紧靠卡门线的低轨道利用率低,按国际社会的规则,基本上是先占先得。
现在SpaceX公司有了每年上千吨的发射能力,可以承受不断在近地轨道更换卫星的代价。
如果我们不尽快在技术和发展方向上赶超,就会眼睁睁看着掌握廉价航天能力的组织垄断这份资源。
而且据郭远所知SpaceX公司的技术还在持续发展,用猎鹰9超越冷战水平,只是马斯克航天计划的第一步。
SpaceX星舰虽然发射失败了,但一次失败不代表次次失败。
万一他们能成功,就要完全颠覆航天产业的基本逻辑了。
星舰火箭的每公斤发射成本可以压到200美元以下,只有传统发射成本的几十分之一,预计会像铁路取代马车带动沿途商业一样,激发全世界的航天发射需求。
星舰的近地轨道极限投送能力预计达到200吨,按照SpaceX现在的发射密度,每年送到近地轨道的物资能接近一万吨,可以近似算成70亿地球人每人一克还有余,十万人的城市每年就能给自己发射一颗100公斤的专用卫星。
廉价而普及的卫星,首先会改变人类的信息传播方式。
卫星在大气层外的高空,和地面设备之间没有障碍物,所以覆盖范围大;卫星周围都是真空环境,所以卫星相互交换数据不受大气干扰。
自从人类拥有航天发射能力,各国最主要的应用就是通信卫星。
过去发射一颗卫星不容易,必须用上很久才能回收成本,所以要抬高卫星轨道,让卫星远离散逸的大气分子,减少运行阻力,尽量延长使用寿命。
最好是能把卫星放到同步轨道上,相对地面静止,可以连续发射信号。
所以当时的卫星距离地面用户往往有几千甚至上万公里。
为了保证远距离传递信息的可靠性,当时的通信频率比较低,降低了信息传输效率。
现在摩尔定律逐渐走到尽头了,集成电路能力提高有限,要进一步发展轨道通信,只能开发低轨道卫星。
但低轨道卫星要承受极外层散逸大气的阻力,隔几年就会坠落,如果各国靠现在的航天发射能力去补充,最多只能搞总量几十、上百颗的中小型通信星座,比一个大国的作战军舰还要少,不可能直接对接普通用户。
马斯克的第一代星链卫星,就能用流水线制造,单个成本只有50万美元,年产量4000颗,和华夏拥有的民航客机数量差不多,直接把通信卫星变成了大众产品。
今后几年,一旦星舰实验成功,配合星链卫星投入使用,通信卫星数量和质量还会进一步上升。
到时候的局势恐怕就不容乐观了。
这时候郭远突然想明白了,为什么刘所长会对他的姿态平衡算法这么重视了,甚至让他一个“外人”进入了保密程度这么高的基地。
看来是上头也意识到了未来航空航天工业的重要性了,所以要利用一切能利用的资源尽量突破相关技术。
当然了,光是上头努力郭远感觉还是不够的,民间应该也要努力,至少应该多几个像宋明宇这样一心为华夏航空航天事业努力的人。
多几家飞空航天这样的公司,少几家zk宇航这样拿航模糊弄人,骗经费的公司。
有郭远这个老板干预,当天下午,双方就签订了合同,未来科技正式入股飞空航天,2亿的资金会在一周内分批次打到飞空航天的账户上。
而与此同时,荀浩然也已经带着未来科技的技术小组去往了并州。m.
这次技术小组一共有30人,荀浩然是组长,袁冬青是副组长,后续涉及到意识上传,赵礼毅觉得袁冬青在这方面的研究比他还要深入一些,让袁冬青去再合适不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