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男人的中心话题,一直是离不开女人,当年陶建军和崔虎、大壮他们和几个村里年岁相当一群男爷们没少谈论那些十里八乡长得俊俏的大姑娘小媳妇,嫁到大沿村没几年的刘淑芬,被这些好事者评为大沿最漂亮的小媳妇。
今天第一次见到她,陶建军还是比较认可当年的评选的,虽然她并不太符合陶建军的审美,顶多只能算是中等姿色,但是在这山沟沟里面绝对的是亮眼的,特别是她举手投足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干练和成熟韵味,一点也不亚于关宜梅,更是多了些乡土的淳朴气息。
【其实在很早之前我就听过你,我们村里人都知道你是十里八乡的好猎手,而且你的故事在我们村里面可是一个传奇,而且那时候我们村里面也是有很多女孩子就在打听你,很多人想要给你做媒的,没想到你竟然一下子的去了香江。】
在陶建军稍微打量刘淑芬的时候,刘淑芬微笑着说。
【有本事的人不管在哪里都有本事,这才几年不光是大导演还是大老板,身边还有关小姐这样仙女一样的媳妇。】m.
【我可不是他媳妇。】
听了刘淑芬的话,关宜梅连忙的说了一句,当然还不忘瞥了陶建军一眼。
【她是我的女人。】陶建军直接的环住了关宜梅的腰,宣示主权一样的道,完全不在乎周围人的目光。
【走了,我们进去说。】
三哥拉了一下陶建军。
陶建军这样搂抱的动作,在这个时期的大城市里面都很少见,在这样的乡村里面更是一下子吸引了院子里面多人的目光。
【走走,我们进去。】
刘淑芬看到了陶建军的动作,不由面色一红,虽然跟着三哥也去过几次市里,甚至是去了两次省城,甚至在宾馆里面还看了一些录像,在十里八乡绝对是见过世面,但是看到这样明目张胆的亲密动作,还是有些害臊的。
【进去,进去。】陶建军也发现了这样的不妥,在一些大城市自己这样的举动并没有什么,甚至在开放前沿已经是司空见惯,可在这里绝对会被说成有伤风化。
【这么长时间了,我还没来过这里,这次我要好好的参观一下。】
【
我带你看看,我可是这里的熟客了。】对于陶建军的那一下,关宜梅心里面倒是一甜,虽然三哥他们已经知道自己和陶建军的关系,但是陶建军从来的没有当着其他人的面这样的确定。
【来,洗洗脚。】
伴随着门闩吱扭的声音,关宜梅端着一个大大的搪瓷盆走进了屋,直接的放到了炕边上。
【你给我洗。】
陶建军起身关上了门,转身就搂住了关宜梅的身子,大手不老实的探来探去。
【别乱,还没关灯,三哥他们看到了。】
关宜梅扭着身躯挣脱了陶建军,把陶建军按到了炕上。
【三哥才没时间看,他现在可能比我们还忙活。】
陶建军坐在炕上伸着腿,任由关宜梅蹲下身躯脱掉了他脚上的鞋。
【他不是早去睡了,晚上吃饭他又喝了不少。】
关宜梅没有抬头,把陶建军的袜子脱下来以后,用手舀了点水浇在陶建军的脚上。
【怎么样,烫不烫?】
【不烫……哦。】
陶建军把脚放到盆里,热水浸泡之下不由舒服的发出声音。
【你没看出来三哥和刘淑芬两个人之间关系不一般?】
【不一般?他们怎么了?】
关宜梅柔软的手在陶建军的脚上揉搓着,听着陶建军的话抬起头疑惑地看着他。
【他们两个人,有事。】
陶建军稍微的前探身躯,有些神秘说道。
【我在三哥家里面就有些怀疑三哥有什么不对劲,刚到这儿你带着我参观的时候,刘淑芬在后面埋怨三哥开车还喝酒我就更加确定了,他们两个不一般,不信你现在去看,刘淑芬不是在三哥屋里,就是三哥在刘淑君屋里。】
【哦,你们男人呀。】
关宜梅稍微想了一下,也就发觉了平时不对的地方,如果不说的话不会注意,但是现在一想,还真的有些不为人注意的小动作。
【我还以为三哥在家里会很老实,都是吃着碗里看着锅里,都是一个德行。】
关宜梅说着话,甩了甩自己手上的水,拿着旁边的毛巾把陶建军的脚擦了擦。
【我们什么德行。】
随着关宜梅站起身来,陶建军直接的把她拉到了自己的怀里,手也顺势的探进了关宜梅的毛衫里面
。
【别乱,我先去把水倒了。】
这一次关宜梅没有挣脱开,陶建军粗糙手掌的抚摸,让她的面色潮红,呼吸急促。
【倒什么,明天再倒。】
陶建军搂着关宜梅稍微的一用力,便把她抱到了炕上。
【干什么,那么猴急,我危险期。】
关宜梅撑着陶建军的胸膛。
【没事,早就准备好了。】m.
陶建军从枕头下面拿出了小雨伞,在关宜梅的面前晃了晃。
【关灯,关灯……唔……】
【咔啪!】
随着灯绳的晃动,屋子里面顿时陷入了黑暗。
黑暗之中只剩下了淅淅索索的衣物声。
**************
乡里面的收购点,那只能算是对外的门脸,也是面向十里八乡的一个窗口,像这样的收购站基本上也只分布在周边的几个县,其余更远的地方三哥他们基本上是跟各地的供销社合作。
而三哥他们那么多年的努力结晶,则是镇子旁那占地几千亩的培育基地和已经建设完成的保健品研发中心,还有老村周围被承包下来的几个山头,也正是它们给县里面的那硕大的保健品生产工厂提供着原材料。
两年的发展,已经让这一切初具规模,培育的大棚已经建设的七七八八,大半已经投入使用,里面不但有很多重金聘请的技术人员,还有省农学院里面的一些前来实习的学生和带队老师。
说起来跟农学院合作,这是当初陶建军没有想到的。
培育基地刚成立的时候,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手不足,虽然找了一些十里八乡的放山人,甚至还找到了之前的沟民,但是他们只是一些老办法和传统经验,对于密集型养殖方式方法一概不通。
后来纵然高价挖了一些省市农科院的技术人员,但是在这个铁饭碗年代,这也只是极少数,甚至说拿着钱也招不来人。
跟省市里面的农学院合作,一下子的就解决了这些问题。
这是三哥在愁眉不展的时候关宜梅给出的主意,甚至还通过她的渠道跟省农科院拉上了关系。
双向的合作,让养殖场一下子的解决了高级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也让农学院和农科院解决了项目资金和学生实习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