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惠读书>历史>逆流启明(大明世祖)> 第五十四章再办武举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十四章再办武举

春意盎然,万物复苏,一阵阵的春雨后,北京迎来了一个大晴天。

“外城也该整修了!”

掀开车帘,习惯于内城的整洁,对于外城的污秽,孙林着实看不过眼。

“户部已经在筹措了。”坐在一旁的朱依,则淡淡地说道。

与专心走水师的孙林不同,朱依多在陆军中,尤其是京营。

其实对于用宗室子弟来参军,内阁朝廷都议论纷纷,但终究还是被皇帝压下来了。

只是多了一个限制,近支宗室不得参军入伍。

何谓近支?即以皇帝往上倒三代,五服以内的宗室。

古代株连三族,五服外都不算。

朱依自然满足这個要求,不过他到底是厌烦了,近几日就转去了理蕃院,成了新任的员外郎。

理蕃院的权力较小,基本上是从礼部剥夺而来,所以对于他这个二十来岁的员外郎并不在意。

“朱大哥,听说你们理蕃院只有三司是吗?”

孙林好奇道。

“没错。”

朱依叹道:“西夷司、外蕃司,以及贡物司,算是闲得发慌。”

“熬一两年资历,到时候外放为官,知府岂不是等闲?”

孙林看得通透,直接点出了其中的关键。

朱依也笑了,他来到理蕃院,不就是看中其存在感薄弱,没人在意一个二十岁的员外郎吗?

员外郎作为郎中的副手,在一司中也是位高权重,日子倒是悠闲。

过了一会儿,两人入了内城,来到朱谋的宅院。

朱静忍住跳跃的心思,直跑过来:“两位兄长,终于能见到你们了。”

“听闻你要订婚,我们怎么能不来?”

朱依脸上难得露出笑容,一旁的孙林则调笑道:“听说是刑部李侍郎的侄女,你小子也确实不错。”

朱静倒是也不害羞,将两人迎了进去,摆上茶水瓜子,一边谈论起来:

“婚姻之事我倒是不急,陛下早有安排,我听命就是。”

说着,他降低了声调,问道:“听闻又要大整军,你们听说了吗?”

朱依蹙

眉道:“我才从京营出来,不过听岳父言语,是有这回事。”

“那肯定是有了。”孙林无奈道:“我从台湾刚回来,没你们知道的多。”

“你小子是五城兵马司,打听这个干嘛?”

朱依上下看了看他,惊道:“你不会是想要去入营吧?”

“没错——”朱静露出欢快的笑容:“兄长看人真准。”

“呸,你小子花花肠子谁不知道?”

朱依笑骂了一句,随即严肃道:“从军可不是一件好事,我最近才出来,你怎么又想进去了?”

“这五城兵马司待得没劲,要么抓贼,要么灭火,疏通沟渠,无聊透顶了。”

朱静摇头,苦着脸道:“两位兄长都已经是子爵了,就只是我头上什么也没有,岂不难受?”

“你才十七,着什么急。”

朱依仍旧想要劝服他:“再说,没有陛下的批准,你能入军?”

“爵位不急,时间有的是。”

孙林也苦口婆心道:“咱们这般的身份,爵位机会多着呢,你还是留下子嗣再说吧。”

“要不。你来水师也成。”孙林眼前一亮,道:“正好也来陪我。”

“不,我习武学文多年,一身本事都在双手,去了海上岂不是辜负了?”

朱静摇头:“两位兄长到时候为我说点好话,指不定陛下就放过了我。”

“哼,想得美。”

朱依不抱希望。

而关于整军的消息,却越传越广,从京中蔓延到了整个北直隶。

实际上这是一场计划已久的行动。

从湖广入主南京后,皇帝就马不停蹄地进行征战,整顿最多的就是自己的直属兵马——京营。

而其他地方武装则处于收编状态,淘汰老弱,就巡捕营、巡防营这样安排,发饷钱填饱他们肚子,免得流落为匪造反。

这样放任自流的情况,到了绍武三年,终于要终结了。

自绍武二年开始,陆陆续续在各地派遣了总兵,镇压一方,虽然只有几千人,但也足以贯彻朝廷的想法了。

由此,

一场遍布全国的军队大整顿就此展开。

在经过一番总结以及各大臣的想法后,朱谊汐终究还是采用了募兵制。

于是替代卫所制的镇戍制登上历史舞台。

顾名思义,就是各省的军队一分为二,以本土兵为首的镇兵,及以总兵携京营戍守地方相结合。

镇兵为本省兵,组成巡捕营,兵卒以二十年为限替换,县三百人,府五百,弹压地方。

兵卒月饷五百钱,粮一石,足以养家糊口。

营正为从七品,由兵部任命。

如此一省巡捕营合计为一镇,少则万人,多则两三万,处理一些毛贼完全没问题。

而戍守省会首府,则是三至五千人的京营,其首为总兵,五年一任,主要是为了镇压巡捕营难以处理的叛乱,以及防守那些关隘要地。

兵部一番计算,全国十八省,合计总要镇兵近三十万,戍兵九万,共计四十万。

如果再加上计划中的十五万京营,以及预想中的十来万边军,合计三十万。

军队规模总数约莫七十万左右,虽然少了一些,但都是脱产的常备军。

京营规模虽然只有十万,但火器装备近乎一半,成本极高。

“如此,何以军官任之?”

兵部尚书吕大器对于如此庞大的计划表示有限度赞同,却对极为忧虑道:

“一将无能为,累死全军,若非卫所那般世袭的军官,谁来指挥那些地方巡捕营?”

“总不能靠那些秀才举人吧!”

军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将无能累死全军,所以选将必然重要,将门出将,总归是省心方便许多。

“再办武举!”

赵舒提出了一个看似可行的方案:“以前武将要么是荫官,要么提拔与行伍之中,武举时常停办,如今正好合适。”

“条例都是现成了,直接就能用。”

这个法子得到了众人的认可。

可是皇帝却不满意。

因为武举考的内容太虚了,要么骑射,要么是默写武经,这样的人能打仗?怕是赵括都不如。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