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如此。”徐庶坦然承认,并向蔡邕拱了拱手,“还请蔡老理解。”
蔡邕深深呼吸一口气,摆摆手道:“行了,如果你觉得可以,就把你的计划讲讲。”
终于把这老头的火气按下去了。
徐庶暗自抹了把冷汗,开始娓娓道来。
“大王想做天大的事,这一点我很早就知晓了。
但我同样也知晓。
依大王的性格,我根本阻止不了。
我思来想去,便劝大王来此偏远之地立足。
如此一来,就不必受到任何世家大族的打压和攻击。
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悄悄发展。
为了让外界轻视我们,我甚至认同了张子乔的建议,支持大王即刻建国。
但是!
大王的心情格外急迫。
刚一立国,他就想让治下百姓无冻饿之忧。
这就逼得我们向南面的高原进攻。
本来,我只想去南面高原抢粮、抢皮毛。
大王却想把那边的土地和人口也一口吞下。
我试图说服大王放弃这一点,却反被大王说服了。
庞大的新地盘和暴增的数十万异族人口,给内阁带来了巨大的治理负担。
在这种情况下,人才不足的问题就突显出来。
这时,大王决定从外面抢夺人才!
蔡老据此便可知晓,夏国的各种事务,都是被大王逼出来的。
正常情况下,我们得一步一步稳稳地走。
大王却逼着我们飞快地跑!”
随着徐庶的解说,蔡邕渐渐理清了赵云的思维。
赵云雄心很大,心情急迫,性格强硬。
徐庶作为赵云的首席智囊,只有两个选择。
要么挂印而去,一拍两散。
要么全力辅佐,努力维持。
显然,徐庶选择的是第二条。m.
这是更加艰难的一条路。
但对徐庶这等人杰来说,或许才是最中意的。
再说了。
夏国当前的形势,让他也觉得很是不错。
如果让他进行选择,他也会选
第二条。
见蔡邕陷入沉思,徐庶也暂时停下话头,端起茶碗小口喝了两口。
半晌之后,蔡邕像是想到了什么,眉头紧紧皱起。
他抬头看向徐庶,问道:“你老实给我说,上次那许多士子闹事,是不是有你在里面挑拨?”顶点小说
徐庶与蔡邕对视良久,终于默然点了点头。
蔡邕顿时气得不轻,吹胡子瞪眼地喝道:
“徐元直,你怎么可以这样去算计士子?
你知不知道,他们中有不少人才华不低,却被你投进矿场去了?
一个苛待士子之名,你怎么也逃不掉!”
这一次,徐庶却没有什么认错的姿态。
他满脸认真地看着蔡邕,沉声道:
“不错!
我是算计了士子们,苛待了士子!
但是!
我是为了夏国,为了无数穷苦百姓!
强掳过来的士子,心中必定怨气不小。
作为聪明人,他们很多人都懂得伪装。
我眼力有限,看不出谁是真心投效,谁是假意伪装。
而且,我没有时间去细细分辩。
所以,我让军情司的人拿住了几名士子的把柄,让他们在内部挑唆。
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经此一遭,我们把大部份心怀怨意的士子筛选了出来!”
“你……”
蔡邕很想批判两句,却发现自己根本没有立场。
站在大汉的立场,徐庶的举动显然是卑鄙无耻。
问题是,他蔡邕现在也是夏国的官员。
作为夏国的官员,他该称赞徐元直手段高明,忠心为国!
不过,作为一名儒士,眼见一群青年士子受到这种阴谋暗算,他心中终究是不舒服的。
为了泄泄心中火气,他端起茶碗,使劲吹了几口凉气,一连喝了好几口。
喝茶之时,他下意识又回味了徐庶先前的一席话。
想到其中某处,心中不由一惊,差点让茶碗从手中掉了下去。
“你说,你把大部份心怀怨意的士子
筛选了出来?这就是说,你还有后手,还想抓一批士子出来?”
蔡邕脸上,写满了吃惊之色。
因为心情激荡,茶碗被他放得有点重,茶水洒出不少。
徐庶脸上不言不笑,点点头:“是的。”
蔡邕微微生出怒容,他瞪着徐庶道:
“你这是瞎胡闹!
而且,上一次的风波,就有一小半士子被你剔了出去。
再被你胡闹一次,又不知有多少士子要遭殃!
你须知晓,人无完人!
大王的用人之道,难道你不知道么?
只要暂时有用,能用,大王就会使用。
正是因此,大王才会从外面绑人来用,而不在乎他们一时的态度。
再说,天下士子,走到哪里不受敬重?
你却一二再,再而三地迫害士子!
传扬出去,以后还有哪个士子敢为大王效力?”
“不!”
徐庶严肃地摇了摇头。
“蔡老!
如果把人放在眼皮之下做事,心怀怨意也无所谓。
因为,只要他们做出了坏的事情,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并将其纠正,危害很小。
然而!
这一批士子,大部份人注定了要去做地方官。
当他们远离了我们,他们就是一地父母,想做什么都由他们自己说了算。
一旦他们做出对大王和国家不利之事,我们短期内根本不能发现。
而且,那些被他们治理的地方,都是新得之地,新纳之民。
他们的所作所为,将被视为大王的旨意!
他们做了坏事,坏名声却要落在大王和国家头上。
更有甚者,有人故意做了坏事,还可一走了之。
留下的烂摊子,我们要花十倍力气去收拾。
如果有百姓因此而死,那就再也没有机会去救回了!
蔡老请想,对于这种人,我们可以放任吗?”
蔡邕呆了呆,叹了口气:“你做得对。”
略一停顿,又道:“支走大王,也与这件事情有关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