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天放亮了,焕成叫醒三妹,让她生火做饭,又叫四妹赶回汪家湾报信。焕成和母亲刚吃过早饭,汪大爷俩老口子就来了。汪大爷拎着三斤肥肥的猪肉、汪大娘挎着一篮子鸡蛋,刚到屋前院坝就嚷道:“恭喜恭喜,亲家母,晏家添了孙孙,好啊好啊,人丁兴旺,家业兴旺。”
母亲迎出堂屋门,下了高高的台阶,冲汪大爷夫妇道了万福,笑着说道:“亲家翁、亲家母,咱们同喜呀同喜。若不是亲家提携,焕成如何有今天。还得好好谢谢亲家哟。”
“亲家母,这话就生分了。”汪大爷笑道,“焕成这孩子勤劳肯干,好人自有好福!”
汪大娘径直进了女儿的房间,抱起外孙儿嘴里夸道:“啊哟,我的小狗,真丑,真丑,咦还没睁眼呢。”
当地人把外孙称为“狗儿”,俗言“外孙”是“狗儿”、“吃饱了就走啦”。形容外孙终究是外姓人,终究要走的。
汪大爷则随焕成进了堂屋,坐在八仙桌首位上,端起水烟袋,笑得如弥勒佛似的,讲道:“焕成,你这个瓜娃子(傻娃)有本事,头一炮就整出个长*的。就这么搞下去,整他三个五个娃来,抱一个过来,给我当孙儿,接汪家香火哟,哈哈,哈哈。”
“是,是,老爹开金口,焕成必定照办。”
“哈哈,哈哈。”汪大爷乐不可支。
汪大娘从睡房里出来了,见翁婿二人笑得哈哈的,问道:“老头子讲啥子好事,高兴得这样?”
汪大爷笑道:“老婆子,我对干儿子说,让他加点劲,弄个十个八个娃。过继两个到汪家当孙子。好不好?”
“放屁!老不正经。你以为是老母鸡呀,*一松就下一个蛋呀。你让女儿生那么多,身体受得了呀。”汪大娘骂道。
汪大爷一点儿不生气,笑道:“老婆子,这有啥,你不是生了八个赔钱货,那东西还不是照样行吗?十天半月不搞,你还不是想吗?”
当地人把女儿都叫“赔钱货”——每家嫁女都要送嫁奁的。而且嫁奁必须丰盛才行,否则外人要嗤笑的、婆家人瞧不起的。
汪大娘并不脸红,老夫老妻讲些话根本无所忌讳,那怕是**的事情。她说道:“老头子,怪我吗?是你骚得的,三五天不整整,洩洩火,你就不安逸,恨不能找个石磨眼子!”
“哈哈,哈哈。”汪大爷听了不仅不恼,反而 得意地大笑开了。
笑过后他敛住笑容,问道:“焕成,给我外孙起了个啥官号?”
“回老爹的话,小儿取名泽元。”焕成恭恭敬敬地答道。
“好响亮的名字,泽元,长大了摘个状元回来!”汪大爷拍着手唱道,“看他们长房里还敢不敢欺侮你啦!”汪大爷握住拳头在空中挥舞几下。
焕成深有感触,应道:“是的,一定要泽元长大考秀才中举人,进京大比,考进士,弄个状元郎,光宗耀祖,出出咱胸中恶气!”
这几年随岳父跑马帮,赚了不少银子,买田买土盖宅子,家业越来越大,比起大娘那边不差多少,只可惜家中无人做官,总受制于衙门。虽然外面大人小孩都称他“三老爷”,可是衙门里的人根本不把他当一回事。县里衙门中的差人们见到他,满脸鄙夷轻蔑:“咦,三老爷?哦,泥腿子而已。给我提靴倒还可以,上不得台面的……”更有几个差人嘴角一撇、鼻子翘上了天,嘴里不干不净,“日他小妈的,老子咋个遇上你这么个泥巴三老爷喽,没多收你三吊五吊,就算积德了。快,给老子弄些酒肉,老子要打牙祭!”
四川人把吃肉吃鱼叫“打牙祭”。这些差人算什么“公事人”,完全是“棒老二”(四川人称强盗的雅号)!焕成心中有气,却只好陪着小心,满脸是笑,弄上一桌酒菜,站在一边看着差人们大嚼一通。直到这帮杂种肚儿涨得溜溜圆,两腿如同踏在云里雾里、歪歪倒倒、挎着收来的税赋、打着臭嗝走了。
“你们咋不掉下崖摔死、滚进河里淹死!”焕成心中骂道。
“想啥呢?”汪大爷见女婿一脸心事,问道。
焕成依旧低着头,轻声说道:“老爹,这些日子我想明白了,等娃儿长大了,拼了我这老命也要让他读书中举考进士,起码弄个官当,少说也要当个知府巡抚,让我们晏家三房也光耀光耀,在祠堂里供个上位。让那些平日仗狗势的小人们瞧瞧。”
突然他大吼道:“我晏三也是人啊!”
“哈哈,干儿子,如今有我汪某在,堂堂正正的龙溪*龙头大爷的干儿子。有我一句话,哪个杂种敢欺侮你?只要本大爷一句话,龙溪*西社的几百号弟兄要他的命!”
焕成知道汪大爷是龙溪*龙头老大。
清初一些有志反清复明的人企图推翻入主中原的满族政权,在四川秘密组织了袍哥帮会,和江浙的哥老会一样。当时每县有分会、每乡有社——支会的意思,大多依地区取名,如龙溪东岸为龙溪*,龙溪河西岸为龙溪西社。每社多则几百人、少则几十人,推举一个有名望的为头——即龙头老大,统管全社。下设一名三爷——老三负责日常事务,又叫红旗大爷,即当值大爷。还有五爷——老五,负责全社财务收支……大家会奇怪了,怎么没有老二、老四呢?很简单,袍哥会成立之初,老二、老四叛变了,投靠了清廷,杀害了许多兄弟。从此帮会中就不再设老二、老四这两个位置了。
汪大爷因为会些拳脚,好打抱不平、仗义执言,跑南闯北,有些胆识,自然成了老大。去年冬天龙溪西社龙头老大去世,老三和老五争执不下,西社只好请汪大爷过去暂代老大的位置。于是汪大爷就成了整个长寿最牛的袍哥大爷,有财有势,好不威风。
袍哥会是一个十分松散的帮会组织,却又是十分严密的组织。平日每个袍哥都在自家料理营生,只在春节、端午、中秋三大节,整个社几百号人在一起祭祀天地、聚会共餐。只是社中出了大的变故或者老大、老三和老五出缺,要遴选人时大家才共聚一堂商议。互不相识的袍哥们见面,先用规定的暗语相互探底,然后才用暗语说出事由。只要是袍哥在四川省内所有码头都可以支钱吃住,十分方便。到了清末袍哥帮会遍布省内各府各县各乡,互相照应,势力颇大。但是当初的“反清复明”的口号也没人再提了,清政府乐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管不问了。自从焕成跟汪大爷跑马帮后,亲眼见官府差人、哨卡官兵对汪大爷是敬重有加,收不收税事小,见到必是大爷长大爷短,殷勤得很。一次汪大爷和他正走在城里街上,正遇县太爷的轿子。县太爷忙叫轿夫停下,出轿来同汪大爷寒暄。这一下子整个县都知道汪大爷了。
汪大爷对焕成说:“我这辈子养了八个女娃,只有你两个干儿子。大丫头嫁的那个脑壳方得很,只认死理,不会拐弯!好在你脑壳活泛,做生意做庄稼都是好手,我想让你进袍哥,我包你一年后升做红旗大爷。等我走了,*西社归你做老大。”
焕成笑了笑,搔搔后脑勺,没言语。他明白,虽说近百年清廷不在追究袍哥帮会,但是终究还背着一个“反清复明”的旧罪。一旦某日清廷有人发下话来要治罪,袍哥还是“反贼”。自己是有秀才功名的清白人,何必去趟这股浑水呢。
这件事就放下了。
那年正月过后汪大爷和焕成去重庆听说山东出了什么义和拳。没甚在意,听听就罢了。
四月一天,一个年轻后生找到汪大爷家中,先拱手用暗语交了底,又用暗语报了家门交代了事由,然后才摸出一个牛皮信封,双手呈给汪大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