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四六章 越王行踪
越军与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很短时间内平定了燕赵之地。齐国丢掉了一臂,折损了十多万军队,无异于断了一臂。
李左车率领援军赶赴,濮阳渡口却先一步被越军占领,以至于延误了救援时机。灌婴的撤退步伐也因此延缓,伤亡进步加大,好在最终还是在大河下游渡河南归,没有落得全军覆没。
灌婴狼狈地赶回临淄,见到齐王韩信的时候,一下子扑倒在地,许久不敢抬起头来。
“齐王,臣无能……是臣的疏忽,以至于燕赵之地损兵折将,失地千里……”
灌婴可谓是痛心疾首,悔恨不已!
齐王韩信高坐在上,丞相蒯彻也坐在一边,两人皆是脸色铁青。
燕赵之地丢了,尽管他们已经料到尹旭要对河北之地动手,也及时作出提醒。可是终究还是晚了一步。
更加没想到灌婴会败了如此之快,灌婴手中有十五万大军,而越国在大河之北的总兵力堪堪不到十万人。这样的情况下,还是败的如此之快。
这样的事实让韩信和蒯彻有些难以接受,对手是强大的越军,这个倒是可以理解。可是从侧面折射出一个问题来,越军的战力强大到了何种地步?
在燕赵的算是齐军精锐了,可是早越军的进攻面前依旧显得不堪一击,如何不让人心境肉跳呢?
韩信和蒯彻生气,却并非是生灌婴的气,换做是其他人未必会有更好的结果。或许那十五万人全军覆没都不无可能。
再说了,此战之败无法完全归结到灌婴身上。毕竟越军来的太过突然,蒲俊又突然袭击占领了濮阳,阻截了越军。
韩信轻叹一句:“灌婴,你起来吧,此事须怪不得你!”
灌婴这才抬头来,仍然是涕泪满面。此番大败惨不忍睹,灌婴这心里当真不是滋味你。即便是韩信原谅他,他自己都很难过自己这一关。
蒯彻见状,说道:“灌婴将军苦战多日,且先回府去休息吧!”
这个时候,灌婴留下也是无益,只不过是徒增烦恼罢了!
可是灌婴一走,韩信和蒯彻反而更是满心忧愁。
事实摆在面前,越国已经占领了燕赵之地,大军已经从东南西三面包围齐鲁之地。齐国也只剩下这一隅之地,压力骤然间大了很多。
到了这个时候,韩信才意识到齐国和越国之间的差距。只可惜意识到的时候已经太晚了,形势已经发展到非常严峻的地步……
“丞相,情况不妙啊!”韩信这句话虽然说的很淡然,但是内心之中的压力已经相当之大。
现在无论是谁见到目前的局势,都会觉得希望渺茫。现在韩信的处境和当年的田齐没什么区别,越国和当年的秦国没什么区别,在灭国无数,占领了天下八成的土地之后。怎么可能容忍齐国的存在,以越国的国力,灭齐不在话下。
蒯彻清楚地感受到韩信的心情,他同样的难受和失望。天下诸侯之中,本来齐国大有希望。想想当初韩信要是肯听自己的意见,现在必定是另外一番局面。可惜韩信固执己见,不肯听从,当真是天意吗?
现在这个局面,想要扭转乾坤似乎已经不可能了……
“齐王,即便是一场恶战,似乎也无法阻止越军了……”蒯彻沉默了许久,说出这样一句话。
韩信心里咯噔一下,信心全失,最信任倚重的谋士蒯彻都没了主意,如此绝望,足可见情况是多么严重。
难道就这样完了?韩信很是不甘,上个月香凝刚刚为他生下一个儿子,是当仁不让的齐国太子。
可惜齐国的江山似乎已经不属于他了,韩信心中涌起一种强烈的负罪感与自责。或许当初不要那么任性,听从了蒯彻的意见,齐国不至于走到今天这个地步。
亦或者越国太过强大,越王尹旭的运气总是那么好?韩信总觉得,似乎每一步走完全在别人的算计之中……
韩信沉默了许久,呼吸声越来越沉重,说道:“寡人不会这么轻易放弃了的,齐国还有差不多三十万大军,完全可以与尹旭一战……”
蒯彻道:“可是我们该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想要扭转乾坤,唯有两个可能。要么杀死越王尹旭,要么向南直接攻克越国防线,直接攻克越国腹地的淮南和江东。
后者,章邯死守在淮水沿线,很难突破。至于前者,赵地那边传来消息,尹旭在巨鹿最后一次出现之后便消失了。他去了哪里?越国下一步的突破又在什么地方?这才是最让人当心的事情……”
…………………………
越王尹旭确确实实有完了一次突然消失,毫不夸张地说他的行踪乃是越国非常重要的军事机密。
之所以神神秘秘,就是要让韩信和蒯彻摸不准越国军事部署,起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
因此当越军占领整个燕赵之后,尹旭在巨鹿出现,见过尉缭之后便离开了。赵地有尉缭坐镇,许望与许忻父子分别镇守河东与河北,蒲俊还驻军濮阳,稳定方面不必担心。
下一步目标就是韩信的大本营齐鲁之地,尹旭想要速战速决,因此赶在秋天立即带着苏岸南下。
这一次,尹旭的目的地不是别处,正是巨野泽附近定陶。
定陶乃是齐国西部的一处大城,也是之前梁国和齐国之间的分界之处。定陶这座城池暂时是属于齐国所有,乃是其西部边疆的重要城池。
也是从西部攻克齐国的一个突破口,定陶处在济水河边,乃是一处水路要冲之地。占领定陶之后的战略意义重大,因此尹旭选择在此处做突破。
其实从北侧渡过大河和济水进攻齐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濮阳那边已经在做准备了。但是齐国也在北边做出了严密的防御,想要出其不意就只要在别处想办法了。
因此尹旭才将一部分的主力调动到定陶附近,当然了他前来此处的目的绝对不止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