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么一解释,裴度倒是有些反应过来,不愧是学富五车的大才,当下一拍大腿道,“跟大唐关系到不见于典籍,但是据说苏武曾经在那里牧羊,这是白纸黑字的。”
“那就行了,宁王那些人应该会以此为依据,认为那块土地本来该归大唐所有,而突厥人只是交给咱们经营,却将其霸占为己有,煽动咱们将土地要回来。”
对于宁王的伎俩,于梁早就司空见惯,此时有了盖元礼的通风报信,更是胸有成竹,拍了拍裴度的肩膀道,“早点睡吧,明日上早朝,可没得机会休息了。”
裴度重重点头,对于梁充满信心,二话不说,转身便走,而于梁则看着这纸条,似笑非笑,不知道心中在想什么。
次日一早,裴度便邀请着于梁共同入宫,两人乘坐马车到了内宫外后,徒步而入,行到正殿之前,刚好听到鸣钟的脆响。
“奇怪了,今日的朝钟,为何打的这么早?”,裴度顿时意外的皱了皱眉头,上朝是大唐最讲究礼法的时候,哪一步该走到哪里,都是一丝不苟,绝对不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与他一样,其他在此等候的大臣同样一脸茫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好在片刻后,便有司礼太监高深传呼,让众大臣入内,这才没有乱了秩序,于梁跟着队伍步入大殿之中,扫视了周围一眼,都是些老熟人……除了,站在朝臣队伍中正前方的一个人。
他是谁?
于梁有些好奇的微眯着眼睛,这人穿着寻常百姓一般的粗布服侍,却背负着手,一副傲然独立的样子,更让他意外的是,周围大臣看这人的眼神,完全充满了惊疑,显然来头不小。
“齐,齐王?”,于梁正想问裴度此人是谁的时候,这哥们已经结巴的自己给出了答案。
齐王?!得知此人身份后,于梁同样有些发愣,只是他的反应能力可比裴度强得多,瞬间便镇定下来,有些猜到了今日早朝的铭钟,为何如此的早了。
“诸位,父皇本来今日要上朝,只是昨夜又旧疾复发,碰巧齐王叔在宫中,就委托他老人家代为主持朝政。”,大臣到齐后,负有监国权利的宁王便开始发号施令,只是他的语气也不大正常,看来这突然出现的齐王,也超出了他的预料范围。
皇帝这是个什么意思?于梁微眯着眼睛,将疑惑的目光看向了盖元礼……这位老狐狸答应自己去联系这位王爷作为提亲的人,是不是知道什么内幕呢?
只是,他目光扫向盖元礼的时候,这位吏部尚书的余光也正投向了自己,微不可察的摇摇头,显然同样一头雾水。
“齐王叔,请上前台。”,宁王面对高自己一辈的长辈,尽管心中不满,也没有妄自尊大,毕恭毕敬的请道。
这齐王却摇摇头道,“我多年不问世事,今日只是因为小侄女要嫁人,我来做个媒人而已,并不想参与朝政,只是陛下再三委托,才勉为其难应下……你们平日里该如何商议,就如何商议,我绝不过问。”
此话一出,又是满堂惊疑,于梁却有些恍然大悟,知道了这齐王为何是如此态度。
很显然,盖元礼不是没有用心办事,否则齐王不可能这么快便到了京城,还当着这么多大臣的面说出当媒人的事,显然已经是答应了请求。
不过这后一句话更是大有深意,陛下居然让齐王代管朝政,是仅此一次还是要刻意架空宁王?……怕是更多的,是对宁王的一种警告吧。
明摆着告诉宁王,若你不争气的话,朕不是没人可以托付。
于梁有些哭笑,这皇帝的做法完全超出了他的意料范围,让今日本来计划好的几步棋瞬间作废,好在从宁王的表情来看,这位王爷同样不知情,那么双方又被拉回了同一起跑线上。
“齐王叔不要谦逊,有王叔在,我等小辈如何敢罔议朝政?”,这宁王也不是完全骄横,哪怕齐王嘴上说得再温顺,今日对方既然出现在此处,那也是有目的的,他自然不会像平常那样独揽大权。
果然,宁王让了一步后,齐王便微微点头道,“既然如此,我这闲云野鹤之人便唠叨一二……哪位是于梁?”
骤然被点到名字,于梁心中一动,走出队列上前道,“臣于梁,拜见齐王。”
齐王看着他,静静的打量了一下,点头道,“不愧是少年英才,难怪陛下会将公主赐婚给你。”
此话一出,顿时在朝堂中惊起一片不明就里的大臣……要知道,皇帝赐婚于梁的事,还没有完全向外公布,就算某些大臣通过自己消息渠道得知了这个消息,也只是一鳞半爪,如今听到齐王板上钉钉的话,自然无比意外。
于梁要做驸马爷了……这消息委实来的太突然,以至于大臣们纷纷错愕的你在当场。
当然,盖元礼这种提前知道消息的老狐狸却兴奋起来……齐王虽然闲散了多年,但当初也是风云人物,不会说出没有政治水平的废话,那么他劈头就是这么一句,多半便是皇帝的意思。
看来,宫中这位大爷,是要借助齐王的嘴来宣布这个消息,比他自己干预好处要多得多。
“臣粗鄙之才,不敢有负公主,已经请求陛下将公主的领地,封在南岱乡。”
于梁头脑反应极快,立刻打蛇随棍上,将这消息顺势说了出来,话音还未落下,这齐王眼中便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利芒,摇头道,“此言差矣,按照大唐的规矩,公主的封地,岂能食邑一乡那么寒酸,你莫非欺负蔚儿是庶出,想敷衍了事?”
这话问的很有水平,于梁一怔,立刻摇头道,“臣糊涂,还请齐王明示。”
“我征求了蔚儿的意见,又与陛下商议了一番,你那南岱乡虽然偏远,但地盘不小,近来发展也不错,不失为一处好地,既然如此,也不用换其他地方,还是将封地落在此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