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惠读书>历史>大明之五好青年> 第五二四章 顺民与刁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二四章 顺民与刁民

团练降兵们并没因此而表现得多么激动……

“你们是不相信我?”

杨信说道。

“侯爷,小的们都知道侯爷是青天大老爷,真正为民做主的,上回侯爷赈灾时候小的们都看着,要不是侯爷逼着那些大户不准涨价,就那灾荒他们能把米价涨上三倍,小的们家里还能吃饱饭全靠侯爷。

可侯爷不是天子啊!

侯爷也得听朝廷的,朝廷自然是听那些大户的。

就算侯爷想分田,朝廷不准侯爷又能如何,上次抄了那几家,不就一直悬着?而且这两年那些家地有不少都被别的大户抢占了,衙门也不管,就算苏州的公公也不管。

侯爷就算真想为老百姓好,可侯爷总不能公然不听朝廷的吧?要是一道圣旨把侯爷召回去,难道还指望别人也能和侯爷一样继续来分田?侯爷要是有权做主,要说小的们当然听侯爷的,哪个做佃户的不想分田地?可这天下终究是朱家的,侯爷终究也得听当今天子的。”

那个织户小心翼翼地说。

剩下的那些降兵也纷纷附和,很显然他们也不傻。

杨信又不是皇帝。

他说分田就分田了?到时候不用多了,一道圣旨就解决,皇帝就是召他回去,然后再让别人带兵,那他还能抗旨不尊?

要是别人带兵,有哪个会和他一样?

说到底这天下姓朱而不是姓杨,分田这种事情太大,根本不是他能做主的,皇帝说了才算,而皇帝肯定和那些士绅一伙。

昭义市是老百姓自己造了反,而官军挡不住,虽然传说杨信就是杨丰,但后期杨信可没公然加入,是那些士绅的团练自己打不过人家,在江阴连沈廷扬都差点被活捉,还是靠杨信调停最终双方停战,包括在宜兴也是。

士绅们是真打不过了。

这才被逼不得不承认现实,要是士绅能打过,直接反攻夺回武进,那杨信还能真得上战场?

但现在不一样。

许都已经拿下半个浙江了,那些士绅已经告诉皇帝,逼急了他们会一拍两散的,那么皇帝不可能再继续纵容杨信。

把整个钱塘江以北分田?

皇帝是想逼得天下士绅全造反吗?想想就是不可能的。

“我现在不需要你们相信,接下来你们会相信的。”

杨信说道。

这个结果也让他很意外。

不过这也很正常,这些团练多数都是那些世家大族的宗族近支,佃户也一样,家奴也是投献的,说白了他们本身就是士绅控制地方的基础。

佃户和佃户不一样,地主会把最好的地租给自己近支族人,甚至遇上饥荒还会对他们救济,而远支的那些则会得到好坏搭配,但仍旧可以保证能够吃上饭的地。真正佃户的最底层,是那些异姓,这种以宗族为基础的金字塔结构才是江南乡村,所以朱元璋就喜欢一下子把全族押走,因为他知道这是最有效的解决办法。

这时候的世家大族在地方上一声令下可以对抗朝廷,但朱元璋时候想反抗的根本没人搭理。

但朱元璋是皇帝。

他就是抄家灭门,老百姓也视为天经地义,他是皇帝,他有权想杀谁就杀谁,想怎样就怎样,他的十二旈冕足以让老百姓听他的,但杨信只是一个大臣而已。

他爱护百姓又怎样?

顶多也就是个加强版海瑞而已。

海瑞没能改变什么,他这个加强版的改变了一些,但大明想要真正改变靠加强版海瑞是不行的,所以对于这些并没有真正到吃不上饭的程度的来说,他们宁可等,坐观。打仗时候能打就打,不能打就投降,反正投降也不会死,那些士绅们也不会因此对付他们的家人,他们又不是没有为士绅打过仗。

“侯爷,跟这些贱骨头谈啥,他们在江南的好日子过惯了,回头让他们在陕北住几年就清醒了。”

李锦说道。

他们不存在这个问题。

一则他们相信杨信,那些训导官的作用还是很明显,而这些来自杨家庄户的训导官,几乎全都是杨都督的狂信徒,他们的近乎宗教式宣传再加上亲身经历,足够让这些陕北来的士兵相信杨信。

二则就是陕北来的了。

他们从小到大经历过太多的饥寒交迫,一片亩产几斗的土地和几石的土地上人的渴望幸福程度不同,后者再苦也不至于吃观音土,前者可是稍微有点灾荒就得吃观音土。这些来自陕北的士兵,对于幸福的渴望让他们不会放过任何机会,无论杨信有没有能力做到,他们都愿跟着去争取,他们没有等待的余地。

杨信兑现不了又能怎样?

就凭现在这支强悍的军团,回陕北自己干都行。

大不了学红巾军。

先回去自己闹起来,然后在杨信帮助下逼迫朝廷承认现实,陕北有几十万青壮可以加入,就目前朝廷在西北的军队,说起来不够这支军团自己收拾的。

这些士兵心里有数。

杨信做这些肯定会遭到朝廷甚至皇帝阻拦,他只要不想公然造反就很难继续下去,但他不想公然造反,这些士兵会代替他。

红巾军已经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既然红巾军能靠着最初得的一帮农民,连火枪都没多少,就用长矛怼得四周士绅无力抵抗,那他们这些精锐士兵为什么不能?真要是在陕北搞起红巾军,然后威胁西安或者太原,朝廷还能怎样?皇帝还能怎样?要么同意由杨都督去给他们主持分田,要么他们继续让更多地方卷入,让整个西北一片战火,最终更多地方举起红巾军的旗帜。

他们早就想好了怎办干。

他们没准备全指望杨信。

自己就是一支强悍的军团,为什么非得指望别人?好日子从来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自己的好日子自己不去争取,就想靠别人赏赐?连拿起刀枪干都不敢还想分田地?话说这些西北汉子们还没那么驯顺,需要用刀枪为自己实现理想的时候,他们是不会介意杀人放火的。

“你的伤怎样?”

杨信说道。

“回侯爷,肋下被拉一道口子,已经包好了,就是背上挨了一锤头,差一点把骨头打断了,不过小的身体壮实硬抗住了。”

李锦赶紧说道。

他那一锤砸在后心,撞击的力量让内脏受震动,最初时候的确差点废了,但缓过劲之后,已经能够自己拄个拐杖行走了,说到底他身体壮,本来就是猛将的体质,当兵以后天天吃饱就锻炼,现在一身肌肉,那抗打击能力还是足够。

“安心养伤,养好之后继续带着你的兵,但给你升营补!”

杨信说道。

李锦赶紧行礼感谢。

“侯爷,小的有个叔叔,是当驿卒的,这次伤亡了些兄弟,肯定要招一批新兵,小的想让他也来当兵。”

他说道。

这次荡寇军阵亡两百多。

实际上方阵时代战斗,死伤一般不会很多,吕岑战役这种堪称欧洲战场总决战级别的大战,双方投入五万大军,最后战斗死亡加起来也就总共才十分之一多点而已。而且绝大多数死亡实际上是在阵型溃败后骑兵追击中,但这一次荡寇军是胜利方,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另外还有三百伤员,其中有一百完全失去继续战斗的可能,按照杨都督的规矩,他们和他们的家人都将作为杨家的庄户到新城去。

所有的都是。

所以之前跟着杨都督打仗受伤或者阵亡的家属,都被接过去,这也是那里这些年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同样也是杨家目前开垦出的四十万亩地的主要耕种者。

同样也是那些工厂的主要工人。

这次总共损失也就是三百人。

这些是肯定要招募新兵的,而招募新兵肯定也是从陕北,实际上不只是李锦,很多军官都开始想把自己家乡的亲人弄来了,毕竟在荡寇军中真得前途无量。

“你叔叔,年纪大了吧?”

杨信说道。

“回侯爷,比小的其实还小几岁。”

李锦说道。

“那就让他来吧,如今陕北的情形当驿卒也没什么前途,过来后冲着你的面子,正好给我当个亲兵!”

杨信说道。

“谢侯爷栽培!”

李锦激动地说道。

这时候罗汝才已经送来了第一份陕北的灾情报告,大雪对延安府各县都造成严重损失,但还没到真正大量饿死人的程度,主要就是这些年地瓜在当地种的多。毕竟这是夏天,就算突然下雪,地面是暖的,那些地下的地瓜不会受影响,只不过冻烂些叶子而已,雪水浇灌后天气回暖立刻长势更好。甚至一些遭灾绝产的,也开始从这些地瓜上剪秧子补种,六月遭遇雪灾,紧接着插秧后到十月差不多还能收获一茬地瓜。

明年肯定种的更多。

毕竟这个经历了饥荒的考验。

至于那些士兵的家人已经开始发钱发粮,他们不会有人饿死的,现在整个陕北到处都是对河间侯歌功颂德的声音。

“好好干,以后有你们的好前程!”

杨信拍了拍他肩膀说道。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