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乙丑命部曲“抢劫”了朝廷的资财,连运送的船只都扣住了,甚至殴打朝廷命官,简直是无法无天到了极致。
这事本身就好像是一个荒诞的笑话,开始的时候还有些人认为是谣传,或者是误会,可唐起龙唐大人言之凿凿,很多人可以作证,而且还出具了荡虏军的“收条”,人证物证俱全,根本就不容抵赖。
朝廷震怒啊!
拥兵自重的实力派抢掠粮饷从来就不是什么稀罕事,刘良佐刘泽清都“拥戴”功臣一直都在这么干。但他们抢的是地方,夺的是百姓,朝廷拿他们没有办法,也就只能装聋作哑了。
李乙丑却直接抢了朝廷的东西,满满十几条船的资财啊,就这么落进了李乙丑的腰包,究竟有多大的损失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议和大事受阻,重要的是朝廷的体面荡然无存。
一个扬州军镇性质的私军都敢打朝廷的主意了,君臣之道还有没有?朝廷还怎么威伏天下?
出了如此轰动天下的奇闻,按理说就应该一纸诏书把李乙丑及相干人等全都调进南都,然后交有司衙门审理定罪。
可天下人都知道,荡虏军和江南朝廷的关系非常微妙,甚至从来就没有正式承认过这个朝廷,所谓的一纸宣调纯粹就是自说自话而已。
大明朝出了如此嚣张跋扈无法无天的臣子,若是在国朝初年,早就调兵去攻打了。可新朝哪还有可战之兵?
河南、安徽的兵就不必说了,不是已经投降了清军就是正在准备投降清军,两浙虽然奉朝廷的号令,那边却是潞王的势力范围,荡虏军的监军是清流一脉,和潞王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渊源,天知道这事是不是有潞王在作祟。至于福建和两广……能不能调得动那边的兵将还说不准呢,就算是真的调动了,江南朝廷的脸面落的更加干净。
紧紧只是一江之隔,却要调动千里之外的军马来制衡,已经足以证明江南新朝的无力和空虚,肯定会出现更多“李乙丑”这样跋扈的军镇头子、
鲁南、鲁西倒是有几个郡王正式承认了弘光朝,可天下人都知道山东诸王和李乙丑是穿一条裤子的同伙。
拥戴弘光皇帝登基的军镇也有几个,可大多是在江北,要他们为了朝廷十几船的资财就和荡虏军死拼火并,那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
直到这个时候,江南才赫然发现,竟然对近在咫尺的李乙丑毫无办法,甚至还要提防着他一点:毕竟荡虏军只效忠于大行皇帝,可大行皇帝早就死了,无论是看法理还是看事实,荡虏将军李乙丑已经成了彻头彻尾的割据势力。一支不受朝廷辖制的强兵就在卧榻之侧,怎么看都不象是好事啊。
江南新朝已经开始暗暗提防李乙丑了,为了避免事态进一步激化,同时也是为了稳住李乙丑,免得他做出更加无法无天的事情,南都这边对此事只能采取大事化小小十化了的做法。
但朝廷毕竟是朝廷,李乙丑做的这么过份,绝对不能就这么算了。
马、阮等阁臣马上就起草了一份旨意,以弘光朝廷的口吻申斥李乙丑,其中还有一句非常非常严重的话语:“居心为何?”
你到底是什么居心?相当于是在问:你是不是要造反了!
若是在朝廷威权之时,仅凭这四个字,就足以让臣子诚惶诚恐的到皇帝面前去伏辨了。一个弄不好,就是身死族灭的凄惨下场。
可是现在……
江南新朝除了在言语上申斥之外,没有任何具有实质意义的举措。
李乙丑甚至懒得理会。
马上就要进入十一月份了,清军即将大举南下,哪有那份闲心和江南小朝廷掰扯不清的弄那些狗屁倒灶的事情?不就是十几船资财么?我劫了也就劫了,总比你们送给清廷要好的多吧?
相对于李乙丑的不屑一顾,监军秀之显然更加照顾江南小朝廷的观感,认认真真的写了一份自辨书,遣人送到南都,交给荡虏军的另外一位监军:孙启功。
上通下达联络沟通,本就是孙启功份内之事,这份自辨书由他呈给江南小朝廷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完全出自秀之手笔的自辨书本就言辞客套,经过孙启功的“润色”之后,愈发的谦卑起来。按照这份自辨书的说法,劫扣之事确有不妥,却是无奈之举。
清廷绝无议和之诚意,荡虏将军李乙丑完全是忧心国事,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扣留在那十几条船,免得那些钱粮成为清军南下的助力。
扬州的荡虏军本就是江北防御体系中重要的一环,是坚定的“主战派”,怀疑清廷根本就没有议和的诚心也是可以理解的
自辨书中的内容虽然不被江南小朝廷接受,但李乙丑的态度却出现了明显的软化,从他主动上自辨书就可以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他还是承认了新朝,君臣之礼还是有的。
能让荡虏虎贲承认新朝,对于江南而言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政治胜利,也是意外的收获,自然千万宣扬。
殊不知,自辨书根本就和李乙丑无关,完全是出自两位监军大人之手。
自辨书刚刚呈上没有几天,第二次北上的议和使团就传来了消息:议和失败。
清廷不仅拒绝议和,还扣留了使团中的百十名大小官员,只把随行的一百多下人和官兵“驱逐”了回来。
多尔衮不仅拒绝议和,而且给江南新朝拟定了三大罪状:
贼困京师不救先帝是其一,妄行擅立新君是其二,各镇拥兵自重虐待万民是其三。
这三大罪状还真不全都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说法,也谈不上什么莫须有,因为江南新朝确实如多尔衮所言的那样,君主为擅立,各镇拥兵虐民也是实情。
言下之意,就是清廷根本就不承认江南小朝廷是大明朝的继承者,甚至没有把江南当作一个王朝来看待。
自崇祯皇帝以前,大明朝历代先皇,都拒绝承认后金是一个王朝,更不承认他们是一个国家,一直都将其视为叛乱的武装集团。现在的局面已经颠倒过来,清廷居然拒绝承认江南的大明朝廷了,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除了历数江南小朝廷的罪状之外,多尔衮还很清楚的指明了一点:旦夕发兵讨罪!
我要派兵去征讨名不正言不顺的江南了。
言语出自清廷摄政王多尔衮之口,就等于是正式宣战了。
直到现在,议和之事才正式宣告失败,不管江南小朝廷议和的诚意有多充足,清廷已经不准备再玩弄议和的把戏了,因为他们已经攻下了潼关。
潼关为秦地门户,潼关一破,李闯的败局已定,清廷已不再需要顾忌什么,正式发出征讨江南的号令。
到了这步田地,就算江南小朝廷的君君臣臣全都蠢猪,也应该明白过来了:战争,已不可避免。
对于清廷公然宣之的战争威胁,江南君臣和民众依旧抱着盲目的乐观态度:国朝虽只有半壁江南,然江南甚大,民富财丰,兵马尚多,足以抵御清兵。就算暂不能收复故地,保江南之万全还是绰绰有余的。
现在回想起来,当初荡虏将军李乙丑劫扣资财的举动就成了真正“为国为民”的义举。幸亏他把那些钱粮给劫下来了,要是输到北地,就真的成了清廷征伐江南的助力。
人家都要打过来了,还送钱送粮过去,岂不成了天大的笑话?
李乙丑劫扣朝廷资财成了好事,那十几船钱粮布帛据说是”暂扣“,用自辨书上的说法,是“代朝廷暂为保管”。至于李乙丑想把那些钱粮保管到什么时候,那就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了。会不会再次还给朝廷,也是件说不准的事情。就算李乙丑想还,估计朝廷也没脸要了,何况他根本就没有想过归还?
被劫扣就被劫扣了吧,虽然朝廷损失了一点,终究没有落到清廷手中,这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吧!
李乙丑用果断决绝的行动,证明了他的预见性和前瞻性,似乎早就料到议和会失败一样,洞若观火明察秋毫等等词汇,似乎就是专门用来形容李乙丑这种人的。
不愧是堂堂的荡虏将军,为了大局敢于背负种种猜忌和骂名,关键时刻敢出手,眼下的大明朝实在太缺少这样的人物了。
当初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盐贩子,却被先帝简拔,一路跃起,现在隐隐已成了江北最具实力的镇守之将。先帝慧眼,虽已大行殉国,识人之名依旧让人钦佩。
仔细想起来,大行崇祯皇帝也是个操切的性情,特情简拔过很多臣武将,比如说当年的袁崇焕、杨嗣昌……比如说后来的洪承畴等,只不过这些人大多没有让崇祯皇帝如愿,只有这个李乙丑是先帝留给大明朝的一个人才。
先帝虽然在用人方面有些不足,好歹还在身后留下了一个做事果断敢于承担的李乙丑,给大明朝留下了一支虎贲强兵。
反观江南新朝,可曾有过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表现吗?
怪不得李乙丑始终抱着崇祯皇帝这面招牌,不愿意效忠新朝,原来新朝真的比不上大行崇祯皇帝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