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整个西北地区都已经落到萨文科夫等部西北白卫军的控制之下,来自外国的军事援助大部分都是经由波罗的海和白海运入俄国腹地,掌握了这些进出口渠道的萨文科夫当然就在白卫军里拥有了独特的地位。
在常年可见浮冰的摩尔曼斯克港湾之外,人们甚至还能见到这样一幕奇特的景象——名义上尚在交战中的德国货轮和英国货轮,黑白红的三色铁十字旗同落日余晖中的大不列颠米字旗交织在一起,轮船上的英国水手们都表情复杂,船长们的胸口上更像堵着一块巨石似的,说不出的沉闷和难受。
距离摩尔曼斯克港更远一段距离的北海上,由雄狮号领衔的英国皇家海军战列巡洋舰分舰队,刚刚放弃了本来即将对摩尔曼斯克港发起的预防性军事袭击。
在分舰队的旗舰上,分舰队司令、海军中将戴维贝蒂正陪同在内阁军需大臣温斯顿 丘吉尔身旁,向他解释着唐宁街发来的命令。
“所以,”丘吉尔站在舱室的大门前低沉嘶吼,“我们要放弃这个绝佳的战机吗?”
灾难性的加里波第之战几乎毁掉了丘吉尔的政治生涯,但达达尼尔海峡战事调查委员会发布的甩锅报告为丘吉尔重新在政坛崛起提供了契机。三年前丘吉尔便结束了他到欧陆战场前线担任皇家苏格兰毛瑟枪团第6营营长的作秀生涯,很快返回伦敦并重新获得了军需大臣的内阁职位。
在目前的英国内阁里,丘吉尔几乎是最后一个还保有旺盛战斗精神的大臣。
“就像一百年前皇家海军在哥本哈根干的那样!我们今天一样能在摩尔曼斯克取得成功!只要‘弩炮’开火,局势就会变得好起来!”
拿破仑战争时代,英国人曾经为了预防丹麦的海军落入法国掌控之中,抢先一步对中立国丹麦发动偷袭,把丹麦的海军舰队彻底消灭在了哥本哈根的港口内。
现在丘吉尔极力推动的摩尔曼斯克行动,也就是他口中代号为“弩炮行动”的奇袭计划,正是准备效仿一百年前的皇家海军,趁着俄国内战的机会对摩尔曼斯克港发起奇袭,最好能把停泊在港口内的俄国军舰全部劫持,并且摧毁港内的一切船坞和仓库设施。
如有可能,丘吉尔还希望可以趁机将德国人运往摩尔曼斯克的军事物资也掠夺走。
丘吉尔愤愤道:“俄国人,不管是白色的还是红色的,现在都准备倒向中欧霸权,英国海军不能坐以待毙,俄国人要么站在我们这一边,要么就必须解除俄国的战争能力,特别是海军能力。”
俄国的海军舰队规模不算太大,可在丘吉尔看来即便这样一支舰队如被德国夺取,还是可能直接影响到北海上的力量平衡。
这支战列巡洋舰分舰队的司令戴维贝蒂很无奈的解释说:“阁下,战争恐怕是要结束了。我们不可能只靠自己继续和整个欧洲打下去,这对英国来说没有任何好处,爱尔兰和印度都在蠢蠢欲动,我能理解您的心情,但这又有什么办法?内阁刚刚已经下达了中止弩炮行动的命令,阁下,我们的战争结束了。”
“等我回到伦敦……”丘吉尔在海上咆哮道,“我会揪出每一个卖国贼来!”
在法国、俄国相继退出战争以后,英国确实显出独木难支的困难。皇家海军不得不把分散全球的力量都集中到北海,因此不得不面对中国人在东亚肆无忌惮的侵犯,天津和上海的租界早就被中国政府没收,香港的地位也完全取决于中国政府的一念之间,印度的叛乱此起彼伏,爱尔兰更是成为大不列颠帝国一道持续放血的脓疤……
三年前爱尔兰的复活节起义虽然被英军镇压,起义期间,爱尔兰独立军阵亡64人、英军阵亡132人,完全谈不上冲击到英国对爱尔兰的殖民统治。可是被临时派来爱尔兰担任驻爱英军总司令的陆军中将约翰 翰麦克斯韦尔爵士,却很努力的把这场闹剧般的爱尔兰独立起义变成大不列颠帝国身上的致命伤。
以麦克斯韦尔为首的英国殖民当局,他们抵达都柏林以后,很快就把整个爱尔兰岛置于令人窒息的高压军管之下,在逮捕了数千名叛乱嫌疑分子的同时,殖民当局还把将克拉克、皮尔斯、康诺利等7名《复活节宣言》签署人,以及凯斯门特、公民军的迈克尔 马林等多名爱尔兰著名的公众人士判处死刑。
对于麦克斯韦尔这样拥有丰富殖民地军事经历的英军将领来说,爱尔兰同埃及、苏丹、南非之类的地方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就算是把这些家族历史上同英国统治阶层有千丝万缕关系的爱尔兰公众人物,全都像对待非洲的叛乱者一样用酷刑杀掉,又有什么呢!
消息传出以后,整个爱尔兰岛为之震惊,爱尔兰人终于意识到大英帝国从来没有把他们当成与英国人全然等同的人类看待过。,以前没有,现在没有,将来恐怕也不可能,爱尔兰人在日不落帝国内的地位和印度人、非洲人、马来人并没有一丝一毫的区别。
复活节起义死难者的鲜血刺激了爱尔兰民族意识的彻底觉醒,从复活节起义的1916年开始,此后的三年间爱尔兰岛上的独立暴动愈演愈烈。特别是在法国战败以后,英国在欧陆上的远征军被迫撤回国内,跟着回国的还包括远征军内的十一万名爱尔兰裔士兵,他们回国以后不少人也加入到爱尔兰独立运动的队伍里,令英国政府外患之余又新增内忧。
丘吉尔紧握着拳头,又感到深深的疲惫无力,他很清楚内阁从法国战败以来就一直在和德国人接触,媾和的声音在唐宁街已经获得很大支持,民众也越来越不支持这样一场漫长且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战争。
在爱尔兰,独立的暴动正愈演愈烈,在中东,英军已经完全战败,不得不退守苏伊士运河,而德国军队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军队随时都可能攻入埃及,在东欧,英国大力扶持的白俄政权也在和德国人媾和,巴尔干的所有协约国盟友都已经战败,法国人也退出了战争,现在继续打下去究竟是为了什么?
一百年前的英国可以在拿破仑控制整个欧洲大陆的情况下,继续坚持战争,但那时候尚有俄国帮助大不列颠,今天呢?英国在大陆上已经毫无臂助,更何况今天的英国也远不如一百年前那样坚韧不屈和朝气蓬勃。
戴维贝蒂低下头:“阿姆利则事件以后,印度也不安静,鲁弗斯 艾萨克斯总督缺乏援军,政府似乎认为如果英国继续进行欧洲的战争,就将要坐视大不列颠永远失去印度。据说内阁正在哥本哈根接触德国人……这已经不是秘密了,伦敦的每份小报都在谈论这件事情,星期日泰晤士报还说像这样不割地、不赔款的无条件停火协议,对英国人民来说就是‘光荣和平’。”
1919年2月6日,出于镇压印度骚乱的考虑,英印立法会议通过了罗拉特法案。这项法案规定警察可任意逮捕官方所怀疑的分子,不经公开审讯,可以长期监禁,意味着印度人民完全失去政治自由,即使是一贯和英国殖民当局合作的印度上层阶级也同样哗然,群起反对。
以锡克教为主,历史上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就最为坚定,曾和英军进行过两次锡克战争的旁遮普省最先爆发大规模骚乱。英印军队采取恐怖手段实行镇压,警察和骑兵走上街头大规模开火,起义者则占领火车站、电报局和电话局,阿姆利则市作为锡克教的圣地,抗争最为激烈,有近千人被英印军警当场打死,此后更大规模的暴动席卷了大半个英印殖民地,印度总督鲁弗斯 艾萨克斯被迫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丘吉尔对目下大英帝国江河日下的处境心知肚明:“悲观主义者正在毁掉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帝国……”
戴维贝蒂苦笑:“那么乐观主义者呢?”
“乐观主义者在思考,从今往后,所有的帝国首先都是思想的帝国。”
丘吉尔似乎意有所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