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明跟林雨欣当然清楚,是谁帮忙结账的。
只是没有什么必要说出来。
即便告诉了张忠和跟张晓勇,那又怎样呢?
炫耀一下?
有什么好炫耀的呢?现在的苏大有还没有名气呢。
放人堆里,谁认识?也就是那光头的造型有点显眼。
悬念就给他们两个留着吧。
不过,这两人不是轻易放弃的,估计很快也能找到答案。
找本村的张金恒和张亮一问便知。
就问:“子明有没有新认识的,姓苏的朋友啊?”
立马就会有答案。
那天团建吃饭的时候,可都看的清清楚楚。
张子明心中想不出苏大有帮忙结账付款的原因。
难不成还是上次让了餐位的原因?
如果是的话,不是什么好事,代表着就此两清。www.
如果是赵海的原因呢?
那可以继续交流,甚至合作一把。
这个苏大有悄无声息的就给结了账,真得好好琢磨一下。
如果是有意结交的话。
等忙完服装店之后,得拜访一下,好好聊一聊。
未来的金昌市首富,如果在他还未起势的时候就结交了,那岂不是一辈子的朋友?
最起码要比那些在富贵时刻交的朋友,要真诚一些吧?
送走张忠和之后,张子明就开始准备开业的事情了。
前期预热了一段时间,传单也发了几十份,报纸也登了一周的广告。
之所以发了有限的传单和仅仅登了一周的报纸广告,第一个原因是不想引起恐慌。
一个个体户,开业搞的轰轰烈烈,谁知道会不会被当做出头鸟呢?
未来的政策走势,张子明心里全都清楚,可是并不代表着其他所有人都能看透啊。
有些事情,好像可以做;又好像不可以做。
至于有些事情能不能做,除了张子明,好像谁都拿不准。
更多时候,都是放一放、缓一缓,然后再回头看一看。
尤其是金昌这地界,牛鬼蛇神更是多的是,说不定,一个不留神,就容易陷进去。
另一个原因就是担心衣服不够卖
的,换季时节,不管是夏款,还是秋冬款,都是热销。
1000件新衣出厂后,最起码有7-15天的秋收农忙,花生、大豆、玉米都要收,而且还需要腾地种冬小麦。
也只有一年两季的套种,才能积累个好身家。
村里建厂,就是有这个缺点。
要跟着时节走,有季节性。
工厂要是建在民安县或者金昌的话,就不会有这个问题了。
可是,同样也会有其他问题。
比如说,招不到人。
此时的城市户口,没有人会选择跟着个体户工作,而且还是来自农村的个体户。
这也是为什么要从村里带人出来的原因。
相比较之下,此时的现状,还是适合在村里建厂。
至于开业前的准备。
硬件和软件都齐了。
包括定做的落地试衣长镜,也安装了四个。www.
“子明哥,你可真舍得花钱啊,就这个镜子也奇怪了,怎么感觉镜子里的我又高大,又帅气呢?”
自从试衣镜安装以后,几个店员穿上工作服之后,时不时就过去自恋一下。
潜台词都是:
原来本人也是风度翩翩,英俊潇洒啊;原来本人也是挺拔高挑、凹凸有致啊。
这边,张亮又照上了。
“亮子啊,今天照了几回了?”
“嘿嘿。”
“子明哥,咱提供这么大一个落地试衣镜,肯定能起大作用。”
连年龄最小的张亮都能看出来,这大镜子的作用。
“你这个马屁,算是拍的很准。”
“想想百货商店或者供销社,哪有这么大的镜子给你用啊,最多就是个小圆镜,就能照个脸。”
张子明微微一笑,这算个什么,以后还有更绝的呢。
“咱这个镜子,细长细长的,既能把人照的高挑,又能配合着灯光,把人照的白亮。跟自家里的镜子相比,绝对是两个效果。”
穿衣效果的提升,必定会大大提高成交率的。
就连刚到店的林雨强,也开始了臭美。
林雨强是林雨刚的亲弟弟,林雨欣的亲堂弟,张子明的亲堂小
舅子。
正好初中毕业,高中没考上,中专更别想了。
在家种地有点可惜。
张子明就承情应景,把人带了出来,在服装店就担任收银员的岗位。
刚初中毕业,算个十几二十几块钱的账,易如反掌。
“雨强,我教你的话。都记住了吧?重复一遍。”
张子明最怕林雨强会说漏嘴,反复的嘱咐着。
“姐夫,放心,我都记着呢,我是你的亲戚,是过来玩的,顺手帮个忙,就这几句话,记得清楚着呢。”
林雨强褪去了种地农夫的形象,麻利的背了一遍。
林雨强今年才15岁,还没有成年呢。
这要是给人按上一个雇佣童工的罪名,那这个体户的奋斗算是剧终了。
所以,借口一定是要有的。
虽然你明白,他明白,大家都明白,但就是拿你没辙。
检查完林雨强,张子明又开始检查其他人的准备工作了。
“金恒,你说一下咱编号02衣服的与众不同之处。”顶点小说
提问从张金恒开始了。
张金恒根本没有思考,立马回答了起来:“02号服装采用的面料是....”
“季敏,介绍一下这件雪纺衬衣。”
季敏微笑着款款而谈:“...雪纺材料....”
“晓文,背一下我们的售后政策。”
赵晓文对答如流:“明欣服装店....”
....
每个人都没有落下,包括衣服的用料、设计理念、款式的稀缺性、价格、售后等,全部检查一遍。
直到每个人都达到了对答如流、自由应付的水平,张子明才罢休。
明天就要开业了,准备工作的充分与否,关系着能否走的长远。
无论多么熟练的演练,再熟练也是演练,终究不是实战。
只有实战才能炼出真金。
开业,原本是信心十足。
可是,实际开业才发现,终究是高估了金昌的百姓们。
太慢热了。
接受个体户与众不同的贴心服务,就这么难吗?
还是习惯了百货公司和供销社,那颐指气使的营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