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惠读书>历史>血沃轩辕> 三百八十九黎风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三百八十九黎风

朱斌和景平帝嘴里所说的军事演习,早已筹备了许久。为了这次军事演习能顺利进行,朱斌特意动用了以龙默寒指挥的新军,和以徐军指挥的部队,步兵总计一万八千余人,所动用的军费,仅布置安排演习场一项上,就高达十一万大明币!

在山海关大战中,指挥着火突骑立下赫赫战功的龙默寒,在山海关之战结束后没有多久便被调到了后方,开始与其后到达的魏重义一起,组建大明之新军。

在朱斌对于明军的整体构思之中,所谓的新军,除了刘风和郭飞正在组建中,年内也无法完成的绝密军队之外,龙默寒和魏重义构件的这支新军,便成为了目前的重中之重。

新军将完全摈弃刀枪为主的冷兵器,全部配以最新式火器。初步定员火枪手六千人,以督军副将军龙默寒领之;设新型火炮三百七十门,炮手配各协同人员两千六百七十九人,以督军副将军魏重义统领之。

火枪手配新式鸟枪或火铳一枝,震天雷,即手雷五枚。这些倒也算了,最为可怕的是,每三百人的队伍,配备“连珠枪”一架。所谓的连珠枪,即朱斌根据另一个时代,鞑子酋长康熙年间大军械制造师戴梓所发明的“连珠铳”制成。

超级天才武器发明家戴梓发明出“连珠铳”,一次可连续发射二十八发铅弹。威力极大,在当时可谓妙绝古今,冠绝中西,比欧洲发明地机关枪早两百多年。

他又造出蟠肠枪和威远将军炮,他发明的威远将军炮类似现代的榴弹炮,射程远、火力猛、威力大。但鞑子酋康熙抱着“骑射乃满州根本”这种白痴的念头。愚蠢地将戴梓充军关外,中国的火器发展乃告停顿,终于被欧洲所抛下。

要在这个时代制作出真正的机关枪,无论从工艺上还是制造技术上都显得勉为其难,但根据朱斌说明所研制出地“连珠枪”。却让机关枪的雏形在这个时代出现。连珠枪在戴梓工艺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一次可连续发射三十六枚铅弹。

一旦将二十架连珠枪同时架设起发射,其巨大的威力无疑将使整个战场的空气所凝固。

龙默寒所指挥地新军,将是明军全面改制的开始。而今后明军的建设,将完全按照新军的制度来进行。按照朱斌的设想,在十年或者更加短的时间里。大明地军队将彻底完成从冷兵器时代到热兵器时代革命性地飞跃…

当然,对于指挥另一方演习部队的徐军来说,是相当不满的。如果把双方的火炮部队摈弃在外,实际参加演习人员步兵一万八千人。龙默寒部六千,自己这一方一万二千。两倍于对手,这不摆明了是在欺负人吗?就算赢了又有什么希奇。

本来在和何征途的对抗中,徐军已经吃够了对方的亏,正想着把气撒到谁的头上。现在这个机会放到了眼前。可对于一向讲究公平的徐军来说,却又觉得如此不可接受。在向朱斌建议了几次之后。却得到了武英王这样地回答:

“能不能打,能不能打赢,一切都等到演习结束后再说…”

而在过完了新年之后,另一项“大明军法”朱斌也准备同时宣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条,即严格规定。一应战争。三级以上校尉一律不许亲临战阵与敌搏杀。尤其是不允许将领出现和敌人短兵相接地情况。

六级将军以上,战争来临时将设指挥部。将军只允许在指挥部里指挥战斗。一旦出现六级将军以上将领和敌人搏杀,不管他杀了多少敌人,一律视为触犯大明军法论处。这一条对于以勇猛著称的郑天瑞、李天齐这些人来说是极其痛苦的。

昔日“白马银枪”威震天下,郑天瑞每战必亲临,手刃敌军猛将无数。李天齐孤军守太平,奋战不屈,一口刀下杀敌无数。而这些,也正是被大明军民所津津乐道的。但大明军法的出现,势必使这样地传奇故事到此终结…

但朱斌已经向手下地高级将领提前吹了风,并明确地告诉他们,这一条必须无条件地执行。死了一百个士兵,不及阵亡一个将军。一旦战斗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候,将领无论是负伤还是阵亡都将对军队造成极为严重地影响。

郑天瑞倒还算了,勇猛无双的李天齐却嘟囔着道:“督帅什么都好,可这条制定的太过分了。将军不亲临前线指挥,士兵们哪里还有斗志。将军不上去压阵,那还叫什么将军?那我躲在什么指挥部里看着士兵们搏杀流血,这不是要了我老李的命啊!”

可惜的是他的督帅毫不客气,指着他的鼻子说道:“尤其是你,将是我特别注意的人。李天齐,其它事情我可以不和你计较,可每次战斗下来,你要是磕破了一块皮,老子就当你违反了大明军法,你自己看着该怎么办吧!”

可怜的猛将李天齐,从这一天开始,就成为了自己亲兵重点保护的对象…

而对于军服的改制,将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之上。从冷兵器到热兵器时代,那些笨重的铠甲已经明显无法适应。再厚重的铠甲,也无法抵挡住杀伤力巨大的火药。按照朱斌亲自设计的图纸,一大批巧手裁缝已经投入了工作。

在大明水师方面,朱斌明确提出了“铁甲舰”的计划。这项计划由天才的发明家卢英总负责。并且为了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朱斌提出了一旦铁甲舰成功研制并下水成功。将会给予他们总计高达三十万大明币地奖赏。

这一系列庞大的计划,朱斌只提出了总的目标和大致的方向,而具体的实施监督则全部交给了兵部尚书黎风。自从接管了兵部之后,以往喜欢高谈阔论,向来以名士自居的黎风为人忽然一下低调了许多。更多地时候,是在那默默地完成了武英王交给他的工作。

过去的黎风做事从来都不择手段。为求达到目的,他不惜牺牲任何人,甚至包括自己在内,而违背武英王命令,秘密杀害李岩的事情被朱斌知晓后。朱斌勃然大怒,恨不得当场就杀了他。但念在他对于朝廷地重要性和贡献,最终还是饶过了这个人。

但是,在经历了这件事后,朱斌曾经冷冰冰地告诉自己的这位军师:“这是最后一次,从现在开始任何不经我的允许就做出的事情。我绝对不会在饶恕你…”

可对于武英王近乎有些绝情的话,黎风非但没有怨恨,反而还在一次醉酒后拍手笑道:

“这才是我所想见到的武英王,大凡能成大事地人,该杀的必须要杀,不管杀的是谁;该做的就该义无返顾地去做,不管这事是对还是错。我早早晚晚都要死在武英王的手里,可是你们这些人跟着武英王必然能成就不世之奇功!”

做事不择手段的黎风。在接受了督促研制铁甲舰的任务后,又再次背着武英王将赏金提高到了六十万大明币。将本来没有明确规定的工期,私自设定为一年。并且,最让人感到害怕地,是他亲自请出了一把战刀,他告诉所有的工匠们:

“这把是武英王赐给我地刀。你们所有的人我皆可以杀之。就算大明律也管不到我。一年,我们只有一年的时间。这一点你们必须记清楚了。一年之后如果铁甲舰无法下手,我先杀了你们这些人,然后就用这把刀自杀以谢武英王!”

这话再次传到朱斌耳朵里后,朱斌几乎要被这人给气疯了。以杀伐来威胁那些无辜的工匠,这和大明律简直是背道而驰,是对朝廷律法的公然挑衅。但大学士岳谨元地一番话,却使他改变了自己想要惩处黎风地想法:

“有些人做事的方法总是比较特殊,但往往这些特殊地方法总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而黎风正是这样的人。王爷试想一下,从江南到京师,黎风对于王爷交代的再困难的事也都能顺利完成它。黎风如果不是这样的人,王爷还会那么信任他吗…”

这话让朱斌默然。是啊,其实在自己的部下中,最受委屈的也许就是这位黎风了。出现在大明军民面前的自己,是一个仁德的,光明的武英王。而黎风所扮演的角色,却是自己无法在世人面前出现的形象,是一个黑暗的武英王。

每次当黎风做完了这些事情,朱斌非但无法嘉奖他,反而还要在众人面前狠狠地训斥他。而黎风,却从来没有任何的怨言。他似乎把这已经当成了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他或许以为这一切,都是自己无法用任何语言来拒绝的责任…

在岳谨元的劝说下,朱斌只能当做从来不知道这件事情。但是他自己的心里清楚,有着黎风的恩威并用,铁甲舰一定能在一年内下手。但等到了那个时候,自己就算不想提起,黎风也必然会用别的手段让自己来惩罚于他!

因为所谓的无法在期限内完成工期工匠全部杀头的命令,是他黎风背着武英王下达的命令,而武英王却根本不知道这件事情。

“黎风的家中还有什么人在?”朱斌沉默了很久,然后把头转向黄溪问道。

“还有一个弟弟,脚有些残疾,一直在家里读书种地。”黄溪犹豫了下,说道:“另外,黎风家里父母都在,都由弟弟看护着。同时,我们也接到了密报,黎风运用自己的权势以低价为父母和弟弟购买了良田两百顷…”

“他这是在为自己的家人安排后路啊。”朱斌苦笑了下:“他总是说早晚会被我杀死,他的心里也一直抱着这个想法。他知道自己得罪的人太多了,死后家人一定没人照顾。因此,他必须要安排好他的家人…”

“那么王爷的意思是?”黄溪小心地问道

“去查一下他的弟弟,如果还行的话,给他在官府安排份差事。他低价购买来的良田,按照差价双倍给过去的田主送去。另外,每年我会让人再从王府调拨一万元大明币给他家中贴补…”

“是,属下立刻就去照办。”

“还有,武英社的事查清了没有?”

见黄溪摇了摇头,朱斌苦笑了下,说道:“去从黎风那查查吧,我心里有种预感,武英社和陛下的事一定和这个人有关。”

黄溪点了点头:“可是,如果查出来的确和黎风有关,王爷会怎么处置他?”

“我真的不知道。”朱斌的话有些苦涩:“这个人从来都对我忠心耿耿。他做的每一件事,从来都没有为自己考虑过。他天天在等待着,等着有一天我会把刀砍到他的脖子上。好像他认为这是自己的使命,是他最大的光荣…”

黄溪不太懂武英王话里的意思,黎风的确是古怪了些,但总还没有古怪到等着人来杀自己这等地步吧?

但是朱斌自己知道,如果这些事真的和黎风有关,那么从开始策划的第一天开始开始他就已经做好了死的一切准备。

“等我长大成人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皇位还给叔父,然后,我要请叔父委任我为将军,带着我精锐的明军,开疆拓土…我要带着士兵们屯驻海外,为我大明把守国门…”

景平帝的话再一次在朱斌耳边响起。黎风,黎风,这些事究竟是不是你做的?你这是在帮我,还在在那害我?万一那一天真正到来,朱斌究竟应该怎么对待你!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